记者手记 | 记忆的日出:当历史与我们相互凝望
当白鸽张开翅膀,划破天际的湛蓝,我看到一个孩子仰起脸,眼睛里盛满了整个天空的惊叹与希望。广场上,只能听到阅兵方阵的脚步声和我的心跳。
当抗战老兵们抬起颤抖的手,向受阅部队敬以最庄重的军礼,我站在人群中,被突然连接的感觉是很生动的,会突然意识到时间、空间的交迭。昔日的英雄与今日的战士隔着时间对望,在那一刻,一个念头无比清晰地击中了我:当我们凝望历史深处时,历史也正以它的方式,回望着我们。
新华社记者 李明 摄人,为什么需要仪式?阅兵塑造了集体的共鸣,但在我的耳边,不同的心灵也叩响着截然不同的思绪。中国钢研科技集团的张云贵,作为一名深耕材料科学数十年的研究者,深情地说道,目睹以往未曾得见的先进战机掠过长空,他真切“触摸”到了祖国国防科技前进的脉搏。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先生则感慨道,这些国之重器的公开展示,极大地凝聚和升华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集体认同感。一个少年说,那音乐让他热血沸腾;一位教育工作者看到历史从书本走向现实;一位文化学者则感知到共同记忆凝聚的力量。
正是在这里,我们超越了年龄、职业与背景的差异,分享了共同的情感体验,让彼此的社会联结更加牢固。这或许源于人类内心对秩序、意义与归属最普遍、原始的渴望。
人的一生,究竟能记住多少次日出?并非日出罕见,而是因为我们太少为那些瞬间赋予深刻的情感。我们的人生,是靠那些情感澎湃的峰值时刻来定义的——那些强烈的、明亮的瞬间,被大脑精心收藏,成为记忆的锚点。而盛大的仪式,正是为我们主动创造这样的情感高峰,让我们在回望时,感到生命不虚此行。每个人都是一座城堡,里面有他特有的制度与历史,有不为人知的条例与荒原,有尊严与尺度,表情与边界,构成它的正是那些散落在时间线上的珍珠——那些记忆的节点,照亮了“我之所以为我”的连续故事。推及至家国与文明,亦是如此。我们对一个民族的情感,对一种文化的认同,正源于这些难以描述的共享的心之高点。
新华社记者 陈浩明 摄盛大的国家典礼、庄严的纪念活动、悠久的文化传统,将我们共同的情感体验植入民族的精神血脉,让“民族”、“文化”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可触可感,最终化为我们个体身份认同的秩序——我们,正是在一次次仪式中,去真正呼吸那个时代的空气,为自己、为民族,创造着永恒而明亮的“日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历史既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这一天,我们齐聚天安门广场,共同谱写了新的记忆,也就此写下了明天的历史。
当我们凝视历史,历史也在回望着我们。
记者手记 | 记忆的日出:当历史与我们相互凝望
· Proud of peace, progress
· 记者手记 | 看完阅兵,我们为什么安全感爆棚?
· Strength offers deep sense of security
· 记者手记 | 从此,我对红色有了全然一新的感受
· Red is the color of joy, pride
· 记者手记 | 我在中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 From online to watching on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