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北京,东风-17导弹亮相天安门广场阅兵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9日,长安街上铁甲列阵,战车轰鸣,空中战鹰呼啸而过,盛大的阅兵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阅兵场上,共计上万人、上百架飞机、数百台地面装备接受检阅,所有受阅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人民军队新一代武器装备集中亮相,用阅兵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作战局少将副局长吴泽棵的话说,“体现了能打胜仗的实力底气”。
一
关于此次阅兵训练,参阅官兵们更喜欢将之称为“参加任务”。大家普遍感到,能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周年之际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其意义是特殊而重要的,但真正训练起来,“和平时备战练兵差别并不大”。
装备方队参阅队员王一对此感受深刻。他是基准车驾驶员,所在方队包含种车型,数个排面。尽管并肩战斗的战友们分别来自不同单位,所驾驶的车型各不相同,但王一有个很明显的感受,“这些装备都是大家日常训练所驾驶的,每个人操作都很娴熟,驾驶技术没得说?!?/p>
“受阅就是展示平时人和装备怎么训练怎么配合,用行动证明在任务需要时能拉得出,上得去?!?#36825位驾驶经验丰富的二级军士长说,“受阅就是一次对日常战备状态的检验。受阅训练和每一次训练任务是一样的,我们都会全力以赴”。
但与日常训练不同的是,因为任务目标有所差别,阅兵训练对官兵操作的精准度要求更高,“驾驶员需要对装备的性能极其熟悉,达到人车合一的程度?!?#29579一说。
初来集训时,首次参阅的王一“不敢想真能达到绝对精细的程度”,但“任务必须完成”。为此,他拿出过去参加比武竞赛的劲头和经验,每次训练过后记录训练数据,对比复盘研究,拉着战友们一起打磨驾驶技术。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和战友们达到了满分成绩,发动机转速误差由过去的几百转进步到如今保持在个位数。他兴奋地想,“如果在战场上,我们对战车的驾驶都能这样精准,能够快速准确地行进到点位上,作战效率将进一步提升”。
日举行的介绍阅兵准备工作有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阅兵指挥机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政治工作部少将副主任徐贵忠特别提到,本次阅兵正是“坚持实战标准”,“坚持把阅兵准备作为锤炼官兵战斗作风、检验部队指挥、协同和保障能力的练兵机会”。
在受阅队伍中,参阅队员丁辉今年已是次参加阅兵?!?#23454战化”是他此次阅兵训练的最大感受。在他所在的方队,新式装甲战车呈独特的箭型编队出场,他解释说,这不仅是在造型上象征一往无前的胜利,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战斗编组?!?/p>
作为箭型编队的头车,丁辉带领年轻的驾驶员们在训练中全程使用战斗口令,用合成训练的方法进行阅兵训练。每每方队列队,不同型号的战车随着同一声号令整齐行进,官兵们都说,“好像就要上战场了”。
二
联合编组,也是此次阅兵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今年的阅兵场上,装备方队按照实战化联合编组,编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后装保障群和战略打击群等,充分展示我军制胜现代战争的强大能力。空中梯队则按照模块化、体系化编组,由先进的预警指挥机、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等组成,充分展示我军空中作战力量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突出实战标准、紧盯联合要求,通过阅兵训练助推联合作战能力的生成提高?!?#22312回答记者关于阅兵训练对部队战斗力提升有哪些促进和成效的提问时,徐贵忠表示,本次阅兵训练“一是强化联合意识,二是提升联合素养”,“科学配置兵力、精准调控行动、周密组织协同,实现各领域各要素的深度耦合、浑然一体?!?/p>
无人作战群中,教练员朱文槿和战友们驾驶战车集中展示了我军新型无人作战装备,也首次展示出多型无人装备的联合训练成果。这𱤆次受阅的老兵还记得,2015年军校刚毕业不久,首次参加阅兵时,看到无人机装备群第一次出现在阅兵场上,让他备受震撼,“大开眼界”。
而这一次,装备方队编无人作战群受阅,方队中不只有担负空中侦察任务的无人机,其他新型无人装备还覆盖了地面、空中、水下等多维空间,“代表我们已经实现立体式无人作战”。
作为来自全军首批数字化旅的参谋,这些年朱文槿紧盯未来作战新样式,多次参与作战演练。他深切地感受到,无人化智能作战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如今,多样态新装备已进入班组,适应不同任务需求的装备应有尽有,让朱文槿感慨万千。
“这一次是把这些装备联合编组,让大家在训练中彼此熟悉,彼此磨合,尽快突破不同型号、不同专业领域间的隔阂?!?#35848及受阅训练的感受,朱文槿兴奋地说,“这意味着将来的作战就是我们的协同作战,在战场上我们会紧密联合在一起!”
而在空中梯队,歼击机女飞行员康凯也驾驶战机融入编组,与不同机型一起配合,共同飞过天安门。
对于首次参加受阅的康凯来说,此次训练让她对“联合”的感受更深了。在过去的任务中,她驾驶歼击机与战友们协同作战,更多的是在作战单元中发挥“空中尖刀”的作用,灵活机动地对“敌”周旋。而这一次,她和编组其他型号战机保持编队飞行,彼此间数据共享,形成透明数据链,实现交互融合,优势互补。
“阅兵场上我们飞出的每一道航迹,其实就是在编织一张制胜空天的联合作战体系网?!?#24247凯说。
而老兵丁辉则用更简短有力的话,概括了自己的感受:“一句话,就是要走出阅兵场,就能上战场!”
三
参阅队员陈正源觉得,在今年的阅兵场上,新型装备和新式编组的惊艳亮相背后,是人民军队广大官兵战斗素养与能力的提升。
他是一名海军无人机飞控手,也是此次所在方队乘载员区队长。而在入伍之初,陈正源本是陆军的一名炮兵,后来在军校读书时赶上部队院校改革,学校首次增设无人专业,陈正源迎着改革浪潮毅然选择转岗换专业,从此一路伴随无人飞行事业成长。
这些年,陈正源所在单位数次换装,他也不断操作新装备参与战备训练任务。他有个很明显的体会,“装备不断更新迭代的底气,来源于官兵们战术素养和战斗能力的不断提升?!?/p>
“任何装备的操作都需要人的参与,越智能化的装备,越需要人员技术和素质跟得上?!?#38472正源解释说,“联合作战体系之所以能快速形成,是因为我们的思维理念在不断变换,官兵的作战理念在更新,才能带领各型装备尽快融入体系?!?/p>
阅兵训练场上,来自全军不同军种、兵种的单位被打散,编入不同组群,让参阅队员们感到“机会来了”。训练中,为了实现各型装备行进整齐划一、精准协同,大家彼此交流熟悉不同型号的操作特点和方法。
作为所在方队的主要负责人,前期训练时,朱文槿还率先提出邀请,将几个方队合并到一起训练。朱文槿记得,当时另外两个方队负责人都表示大力支持,随后每次训练,3个展示不同领域无人装备的方队集合在一起,数家参阅单位的官兵也因此迅速熟悉起来。
“阅兵训练就是练兵,是战斗力生成的过程。这也是此次联合训练的另一个目的,不仅是展示我们的实力和风貌,也让大家紧密联结在一起?!?#26417文槿笑着形容,“如果打仗,拉出去的还是这一拨人,这就是一支成熟的能打仗的队伍?!?/p>
随日的阅兵式圆满结束,“阅兵任务”也成功完成。走下阅兵场,朱文槿已经开始忙着考虑下一阶段的新课题。他要研究新的战术打法,将此次接触到的新装备纳入进来,尽快实现与本单位装备的协同作战,促成战斗力迈上新台阶。
而陈正源也早已与兄弟单位战友约好,将来要保持联系。他期待有机会和大家在演训场上再见,到时“一定要试一试这些装备,看着就手痒,真想多学点儿。”
如今,这岁的小伙子终于圆了自己的“阅兵梦”,至今还在回味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的那一刻。2019年,他因军校刚毕业与阅兵失之交臂,这一次,他终于成为受阅队伍中的一员,“太激动了,真是热血沸腾?!?/p>
亲身经历大阅兵,陈正源对阅兵也有了不同的理解?!?#25105们的亮相不是武力的威胁,而是实力的震慑,证明我们有能力,有底气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p>
“更重要的是,我们证明了我们有打胜仗的实力。”这名年轻人激动地说,“我们绝对能够接过革命先烈的接力棒,让胜利的旗帜永远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