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欺我中華無肝膽,母親膝下百萬兵”!9月3日晚,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正義必勝》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劉老莊連”全員補齊的動人場景引發(fā)熱議。
晚會中還有不少類似的場景,而這場晚會的一大亮點就是將虛擬舞臺背景與歷史真實影像相結合。演出背景中呈現的一段段珍貴歷史影像,吸引了眾人目光,也把大家?guī)Щ氐疆敃r的烽火歲月中。
01
舞臺上珍貴的黑白影像
歌曲《延安頌》《抗日軍政大學校歌》中,現場舞臺上,抗日軍政大學、魯迅藝術學院等院校匯聚青年人才,而背景中就有非常豐富的歷史影像。以此為載體,現場和影像相融合,真實記錄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比如打籃球、紡織、印刷等場景。舞臺背景上,還出現了“延安電影團”的字樣。
歌曲《紅河谷》中,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又稱延安電影團)成員吳印咸當年現場拍下的白求恩大夫手術場景呈現在觀眾面前,與現場演職人員的表演相結合,呈現出更好的舞臺效果。
這些歷經戰(zhàn)火保存下來的珍貴影像資料,到底出自哪里?其實,很多都源自“紅色影像的開拓者”——延安電影團,也正是這些畫面將觀眾帶回到那個烽火連天、全民抗戰(zhàn)的年代。
02
是他們 在記錄烽火歲月
晚會上,歌曲《抗日軍政大學校歌》的演出背景中有一個黑白畫面。
畫面上的人正是延安電影團的成員,也正是他們記錄了烽火歲月。
△1939年,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攝影隊在晉察冀敵后根據地留影(左二為吳印咸、左四為徐肖冰、左七為袁牧之)
“哪里戰(zhàn)火最激烈,哪里就有延安電影團成員的身影。”這句鏗鏘有力的話語,正是對延安電影團最真實的寫照。
1938年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直屬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集團)的前身——延安電影團誕生于抗日烽火之中,成為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下的第一個新聞電影機構。
延安電影團的很多拍攝都與戰(zhàn)火相伴。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攝影師吳印咸隨延安電影團一起到晉察冀抗日前線采訪,正好趕上白求恩在淶源縣孫家莊小廟為傷員做手術。
吳印咸曾回憶道:“小廟距離戰(zhàn)場約五里,戰(zhàn)場傳來的槍炮聲不斷,白大夫全神貫注為傷員動手術?!?/p>
當白求恩彎著腰,聚精會神地在為一個腹部受了重傷的戰(zhàn)士做縫合手術時,吳印咸舉起相機,利用微弱光線的照射,將這一幕記錄下來:古老的小廟,簡陋的手術臺,彎著腰給傷員做手術的白求恩表情嚴肅認真……無需文字解說,這張照片就將戰(zhàn)場的緊張氛圍與時代特征展現得淋漓盡致。
△白求恩大夫在晉察冀戰(zhàn)場附近小廟做手術
不僅與炮火相伴,延安電影團還面臨設備匱乏等困境。
延安電影團成員周從初說:“制作《生產與戰(zhàn)斗結合起來》這部紀錄片的困難很多,沖洗膠片的暗室是在山崖下的石洞里,洗片用的水要從深井里一擔一擔挑來,每天挑30多擔水。影片是用正片拍的,沖洗的時候為了節(jié)省藥水,一盆藥水要洗到實在不能用了才倒掉?!?/p>
△周從初在日光下印片
△延安電影團成員在沖洗16毫米電影膠片
然而,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電影團成員們始終保持著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
延安電影團攝影訓練班學員郝玉生回憶在戰(zhàn)場上拍攝的那段時光,“我興奮地前前后后地拍攝敵人逃跑時遺留下來的狼狽相和我們戰(zhàn)士追擊的英勇姿態(tài)。不一會兒,一隊接著一隊數不清的俘虜被押下來了,一個戰(zhàn)士大聲喊著對我說:'拍電影的同志給我們照一張。你看,我們抓得不算少吧!'我開動了機器,從取景框里看見他們興奮、愉快、勝利的臉從鏡頭前面走過去。勝利了!今天是戰(zhàn)士們最愉快的一天,也是我們工作最順利的一天。”
在硝煙彌漫的抗戰(zhàn)歲月中,這群勇敢的電影工作者用鏡頭作槍,以膠片為彈,在戰(zhàn)火最前線記錄下中華民族不屈的抗爭史詩。
03
延安電影團的精神延續(xù)
1953年,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準,賡續(xù)延安電影團光榮傳統和神圣使命的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成立。
2019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集團)(簡稱“中央新影集團”)正式劃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作為“紀錄電影國家隊”,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集團)陸續(xù)推出有新意、有分量、有影響力、叫好又叫座的紀錄電影和電視紀錄片,記錄、積累和保存了時長近240萬分鐘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
今年2月,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集團)拍攝的紀錄電影《您的聲音》上映,收獲廣泛好評。
今年8月,首部全景式展現中國人民14年抗戰(zhàn)艱辛歷程的紀錄電影《山河為證》舉行全球首映式。這部電影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集團)制作,收獲觀眾廣泛認可。
一代一代新聞紀錄電影工作者前赴后繼,用心用情記錄國家發(fā)展的鏗鏘步履,也記錄了對祖國人民的深厚情感。
總監(jiān)制丨閆帥南
監(jiān)制丨李浙
主編丨王興棟
撰稿丨戰(zhàn)星岑
編輯丨高少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