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9-10 來源:梨園子弟網(wǎng)作者:轉(zhuǎn)身依舊是你
由 Terry Cherry 團隊熬了六年多打造的《空洞騎士:絲綢之歌》(Hollow Knight: Silksong)甫推出便引發(fā)轟動,在上線峰值打破紀錄的同時,遊戲的美麗與難度也獲得大量討論,畢竟若沒做好心理準備,這趟朝聖之旅對手指可說是一場苦難。
自 2019 年情人節(jié)發(fā)表,苦等多年乃至令系列作粉絲衍生「小丑鼻子」迷因笑哏,這是大多數(shù)場外玩家對《絲綢之歌》的認知,這些年來少不了相關(guān)的玩哏與二創(chuàng),系列作粉絲都在想「總算可以不用當小丑了」。
clown no more. #Silksong pic.twitter.com/4OgxhMFl6V
— Rechiru (@RechiTv) September 4, 2025然而,在 Steam 上線峰值打破紀錄的同時,不少玩家都被難度所震懾引發(fā)各種討論,手殘黨的筆者仍在第二幕的聖歌城堡持續(xù)苦戰(zhàn),抵達此處加上支線任務探索所花費的時間已突破 20 小時,可想而知,原本 Terry Cherry 打算做成 DLC 改為完整遊戲後,內(nèi)容著實增量不少。
本篇將以介紹《絲綢之歌》的玩法體驗,部份背景故事(在不劇透的前題下)與目前社群討論的焦點前因後果,並闡述筆者對於《絲綢之歌》的前導心得。
在 6 年前的官方發(fā)表預告片,曾與小騎士有過不少交集的大黃蜂成為《絲綢之歌》本作的主角,只不過她被囚禁關(guān)押運往「聖堡」,為《空洞騎士》的故事寫下續(xù)篇。
而《空洞騎士》在劇情敘述的方式頗與魂系遊戲很相似,小騎士是個不會說話的角色,即便與很多 NPC 相遇,多半只能透過他們的話語或古老的石碑線索來拼湊前作「聖巢」的故事,這一點在《絲綢之歌》本質(zhì)上延續(xù)下來。
本質(zhì)上,《空洞騎士》系列就是一款 2D 動作冒險遊戲,本就是為喜歡類銀河惡魔城作品(Metroidvania game)玩家而打造的作品,雖然故事要素能增加沉浸,但動作玩法與挑戰(zhàn)才是本作的核心體驗。
換言之,《絲綢之歌》適合給熱衷於類魂遊戲不斷體驗死亡磨練反應技術(shù)的玩家闖關(guān)挑戰(zhàn)。
而你若真的很想知道故事的背景,可初步理解女主角大黃蜂來自一個已殞落的蟲族王國「聖巢」,她是國王與某個部落女王因為一個承諾所誕生的子嗣,該部落與絲線有著相當緊密的關(guān)係,而在前作故事結(jié)束後,大黃蜂的身世受到神秘組織的覬覦,因此遭到襲擊並被綁架,在前往「聖堡」的路上脫困展開冒險。
動作:優(yōu)雅的大黃蜂承襲前作《空洞騎士》的特色,《絲綢之歌》基本上在 2D 戰(zhàn)鬥的動畫表現(xiàn)仍是系列作粉絲熟悉的部份,只不過主角換成大黃蜂後有著很不一樣的觀感。
大黃蜂本身的模樣與前作沒有太多變化,倒是動作有著很多細節(jié),我特別喜歡前後移動時她會先後退再轉(zhuǎn)身的動畫,而不是傳統(tǒng)的左右鏡像貼圖,讓整個移動的視覺觀感更加自然。
I was going to praise Silksong for having animations similar to Alucard's, but seeing them side by side, it's the same character controller lol (I love that, by the way) pic.twitter.com/gQLJ2yNlwS
— Wallace Pires (@h_wallacepires) September 5, 2025You may not like it, but this is what peak character design looks like #silksong pic.twitter.com/h6fVW3vye5
— ?? (@SweetPeachGames) September 6, 2025此外,遊戲中大黃蜂的攻擊動作也相當多,除了原本就有的衝刺、突擊、旋轉(zhuǎn)跳躍,還因應新的技能有不同的動作表現(xiàn),加上還有特殊的陷阱工具可運用,讓大黃蜂玩起來更像是一位迅雷敏捷且動作優(yōu)雅的刺客。
當然,這些細節(jié)當然也有惡搞的空間就是了。
#SilkSong pic.twitter.com/MMtLWPYb0l
— Lash Sleeper (COMM FULL)?? (@LashSleeper) September 7, 2025角色:可愛的蟲子們《絲綢之歌》另一個令我著迷的是角色設(shè)計,《空洞騎士》原本就是一個描述蟲族王國為何殞落的奇幻故事,Team Cherry 則是透過簡單的線條設(shè)計展現(xiàn)許多不同昆蟲類別的樣貌,使其簡化卻又保有蟲子的特色。
而在《絲綢之歌》發(fā)售沒多久,一邊敲打樂器歌唱,一邊唱著「骨門骨門最貼心!」的朝聖者「謝爾瑪」成為近日粉絲們的寵兒,即便面對的是生死未卜的朝聖之旅,她那一心想前往聖堡的天真與信仰相當惹人憐愛。
Sherma's Song, Visualised ??#silksong #hollowknight pic.twitter.com/bsbVAALyVN
— Sam? (@Itzsamaz) September 5, 2025Sherma doodles while I take a break from my important Silksong playing fulltime job pic.twitter.com/gXmmndN0Xr
— Miikrowelle (@Miikrowelle) September 6, 2025和前作一樣,鐘道獸是一種跨越地圖區(qū)域的傳送機制,而鐘道獸馴服後也會做出可愛的反應。
像是玩家在通道處發(fā)呆看地圖,會引起鐘道獸轉(zhuǎn)圈圈撒嬌的場面,因此關(guān)於這隻大蟲子也有不少二創(chuàng)圖文。
BELLS BELLS BELLS BELLS BELLS BELLS BELLS BELLS BELLS BELLS BELLS pic.twitter.com/SH9wqxMlvc
— Paladin Posting ?? SILKSONG (@DevotionOath) September 7, 2025doodle??#Silksong #hollowknight pic.twitter.com/pxWsLu51IY
— hairyfood (@hairyfood1) September 7, 2025當然,本作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止於此,像是負責販賣地圖的測繪師「沙克拉」,狡猾又膽小的小偷蟲「格林德爾」,體型龐大但堅守本份的「熔爐之女」,自稱是勇者的老蟲子加蒙德等等,每個蟲子都有各自的遭遇與動機。
不過,某些蟲子的動機也很不單純,像是會偷看大黃蜂洗澡的跳蚤「克拉特」便有相當有趣的彩蛋呈現(xiàn)。
?相關(guān)閱讀:《空洞騎士:絲綢之歌》大黃蜂入浴被偷看彩蛋,教訓色色跳蚤事件
我喜歡某些遊戲往往在進入標題畫面時就開始,特別是一些故事帶有一點沉重與灰暗的作品,例如《黑暗靈魂》、《尼爾:自動人形》,而《空洞騎士》與《絲綢之歌》也是如此。
《絲綢之歌》的音樂仍由作曲家 Christopher Larkin 擔綱製作,標題音樂這次採用豎琴為主樂器,也呼應遊戲裡大黃蜂「絲綢之歌」。
就我個人而言,我相當喜歡《絲綢之歌》許多數(shù)的地圖背景音樂,傳遞出一種寧靜卻淒涼的氛圍,這當然跟劇情脫不了關(guān)係,喜歡《空洞騎士》音樂的玩家,在玩過遊戲後相信會有更深一層的體會。
難度:練到技術(shù)純熟的令人心疼雖說在遊戲上市歡欣鼓舞之際,很多人似乎忘了追根究柢《絲綢之歌》是一款困難的類銀河惡魔城作品(Metroidvania game)。
距離在上次讓我握著控制器玩到手指發(fā)疼的作品,是我《九日》苦戰(zhàn)最後一位 BOSS 的時候,每當主角的能力越強,要面對的怪物就有多強。在我理解《九日》主角能夠像《隻狼》一樣連按格擋的時候,我就知道這遊戲一定很難。
而《絲綢之歌》在發(fā)售宣傳片,很早就展示了大黃蜂靈活的身法,同時也秀了玩家已經(jīng)猜到的二段跳、空中衝刺、蹬牆跳、下攻擊彈跳與飛針連線等。
只不過,很多玩家沒想到的是大黃蜂最初期的「獵手」配置,其空中下方攻擊是斜向的,想要恢復成傳統(tǒng)的攻擊模式需等到取得「收割者」紋章之後才能像小騎士那樣。
因此,一開始有些障礙跑酷的地圖,不少玩家因為不適應的緣故,導致很多人相當討厭獵手小徑的紅花而形成迷因。
They tryna be the fungal waste shrooms so baadddd pic.twitter.com/BIsuTKjIMi
— Soapy (@localsoapbrand) September 5, 2025再來,另一個被不少玩家抱怨的是《絲綢之歌》怪物的難度,大黃蜂的初始生命只有 5 點,不過某些 BOSS 的攻擊或碰撞會直接損失 2 點,導致遊戲 BOSS 戰(zhàn)的容錯率相當?shù)汀?/p>
因為有心理準備的關(guān)係,筆者在前期攻略卡王的次數(shù)大多在 5 次上下,通常把握的原則就是活用衝刺先閃,也不要冒險貪刀,大多的戰(zhàn)鬥都是考驗反應與肌肉記憶。
不過,當取得流浪者披風、獲得疾風步、攀蛛術(shù)、二段跳後,卡王的次數(shù)開始直線上升,甚至練到在死亡後一路閃避小怪直奔王房的過程可以完全無傷,為自己「技術(shù)純熟的令人心疼(與手指發(fā)疼)」深深有感。
不過遊戲難歸難,在英語地區(qū)的 Steam 玩家對《絲綢之歌》是相當支持的極度好評,同時遊戲內(nèi)的許多跑酷關(guān)卡或陷阱雖然令人受折磨,但變成網(wǎng)路迷因時倒是提供不少歡樂的泉源。
順便一提,當你踏上「獵者小徑」地圖時,就會感受到 Team Cherry 滿滿的善意。
And then you get this pic.twitter.com/vaZaIIAOd3
— Tamara ?????? (@xi0mara1) September 5, 2025Silksong experience pic.twitter.com/92PpyBxhxw
— Academia dos Gamers Oficial (@academiadgamers) September 5, 2025翻譯:可能要切回英文才有解由於《絲綢之歌》並沒有難易度的選擇,這導致針對遊戲難度設(shè)計合不合理的辯論在 Steam 評論發(fā)酵,而在簡體中文區(qū)更因為文本翻譯問題,讓整體《絲綢之歌》整體評價落在大多好評。
而有關(guān)翻譯問題,最明顯的應該是有關(guān)「Cogwork Core Notes」聖鐘謎題的部份令人難以解讀,這可能是有心入坑的玩家要特別注意的地方,不過這些謎語是在進度到第二幕聖城才會派上用場,可考慮切回英文,透過搜尋關(guān)鍵字參考海外玩家的攻略來解題。
?相關(guān)閱讀:《空洞騎士:絲綢之歌》簡中翻譯惹議吸負評,Team Cherry承諾近期改善
說到底,《空洞騎士:絲綢之歌》是在 2017 年首作大獲成功後所衍生的 DLC 原案,劇情調(diào)性與設(shè)計都有著連貫性加上一點變化,加上不刻意宣傳的低調(diào),以及玩家社群的迷因助力推廣,讓本作成為獨立遊戲圈的罕見人氣爆發(fā)之作。
不過,對喜愛《空洞騎士》世界觀的粉絲來說,《絲綢之歌》本就是一部想見證大黃蜂後續(xù)如何活躍的作品,特別是那些走過聖巢王國的玩家。
最終我們也如願以償,縱然不斷面臨在朝聖之路摔死、刺死、撞死、碰死等種種困難令人沮喪,這場戰(zhàn)鬥的旅程對喜愛肉鴿與動作挑戰(zhàn)的玩家還是甘之如飴,因為 Team Cherry 帶來他們承諾的第二篇章。
why is silksong so hard omfg pic.twitter.com/DRYAjVZGQF
— bea (@SlLENTPRINCESS) September 6, 2025it's time??#hollowknight #Silksong https://t.co/kpc7P6QDJN pic.twitter.com/gwr621ZJeq
— ????3??????? (@A4895yll0) September 4, 2025另外,有關(guān)大黃蜂的紳士二創(chuàng)如雨後春筍,自然對許多有特殊癖好的玩家是喜聞樂見,雖然我自己本身是沒有興趣的,但這些圖片看著看著,體內(nèi)似乎有某種東西正在覺醒。
真的,我自己本身是沒有興趣的,但希望玩家們可以多少瞭解瞭解現(xiàn)在海外社群對大黃蜂的狂熱,我自己本身是沒有興趣的。
Hornet #Silksong pic.twitter.com/m20X4ZXiot
— Setsu ???? (@SetsuManga2) September 8, 2025Hornet Hollow Knight pic.twitter.com/lsoQT85YuN
— nisp_art (@nisp_art) September 6, 2025Hornet #Silksong pic.twitter.com/ovv6wpJAPv
— Redpostit (Comm closed) (@Redpostit101) September 6, 2025hornet (hollow knight) pic.twitter.com/8ApAEfv9hD
— 鈴鈴聖也 (@shenshen_gyech) September 6, 2025happy Silksong release ??did a quick Hornet cosplay https://t.co/ucI9PB84pZ pic.twitter.com/lzXRsece0X
— Tanukii (@tanukiicos) September 5, 2025《空洞騎士:絲綢之歌》上市首日支援 PC(Steam / Microsoft Store)、Nintendo Switch 2、Nintendo Switch、PS5、PS4、Xbox Series X|S、Xbox One 等平臺,並同步加入 Xbox / PC Game Pass 訂閱服務,Steam 標準售價 NT$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