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歌手金莎在一檔節(jié)目中透露了一件讓她無法釋懷的往事。
她哽咽著說,之前她遇到問題后,習慣到處問朋友,尋求意見。
經(jīng)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打電話和朋友聊天,一聊幾個小時。
在金莎看來,她們是在“互相解決人生問題”。
沒想到朋友有天來找她索要報酬,覺得就算找心理醫(yī)生也會有費用。
這件事讓她很受傷,變得不再信任他人,一直到現(xiàn)在也很難放下心防。
然而,金莎的落淚卻并沒有得到網(wǎng)友的同情。
相反,有不少人表示理解她的朋友:
“朋友不是你的情感垃圾桶,她也有自己的生活?!?/p>
“成年人應該學會消化自己的負面情緒?!?/p>
遇到困難時向他人求助,是正常需要。
但是,有些人的情緒垃圾太多,就像有隱形的陰云圍繞,讓人望而生畏、想躲得遠遠的。
這令人想到一個詞,叫做“情緒巨嬰”。
圖源:pexels
01
隱蔽的“情緒巨嬰”
你遇到過嗎?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情緒巨嬰”是指情緒發(fā)展成熟度尚在嬰兒階段的成年人。
Ta們既不擅長照顧他人的情緒,處理自己情緒的能力也很差。
通常我們提到”情緒巨嬰”,第一印象可能是:
沖動、易怒、不分場合地發(fā)脾氣等等。
但其實,除了這些外顯的表現(xiàn)外,還有些”情緒巨嬰”是很隱蔽的。
Ta們通常有以下幾種表現(xiàn):
1.容易過度袒露自我
我的前同事小奇看起來是個單純熱情的人。
但奇怪的是,她和朋友的關系往往無法深入,容易斷裂。
后來我發(fā)現(xiàn),她對不太熟的人也很容易敞開心扉,一有煩惱就想找他人傾訴。
她還很容易自我懷疑,總想在別人身上獲得確定感。
就像有一次,她相親失敗,非常沮喪,便打電話問朋友:“你覺得我是不是一個很沒有吸引力的人?”
朋友反復接到這樣碎碎念的電話,這次終于不耐煩了。
便直接告訴她:“我有很多事是不會和別人說的,希望你也學會?!?/p>
接著就掛了電話,倆人的友情也就此破裂。
小奇很受傷。但下次認識新朋友時,她還是忍不住傾訴欲泛濫,讓關系再次破裂。
圖源:pexels
2.情緒脆弱,對他人有過度的情感需求
這類人在關系中經(jīng)常陷入受害者模式。
朋友和女友小安相處起來總覺得很心累。
因為他需要花大量時間安撫她。
比如說,兩個人一起出去吃晚飯,本來好好的,小安卻突然板起臉不開心,第二天還把他拉黑了。
朋友完全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只好拼命道歉。
小安才松口告訴他原因:“那天我和你一起去吃飯,飯店的樓梯很不好走。”
“你明知道我近視度數(shù)很深,燈光也不是很亮,卻一個人自顧自走在前面,離我好遠?!?/p>
“也不知道要扶我一把。那一刻我非常失落,覺得你從來沒有真正關心過我?!?/p>
那一刻,朋友的心更累了。
他發(fā)現(xiàn)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跨越她情緒的鴻溝。
圖源:pexels
3.情緒黑洞,充滿負能量
有朋友曾談到,她身邊有位男同事時常將抱怨掛在嘴上:工資低、伙食差、加班多、心很累。
哪怕一起閑聊,聊到一些新聞或八卦的時候,觀點也十分灰暗。
總結起來就是:人性險惡、社會黑暗。無不透露出他絕望的三觀。
不僅如此,在工作中,他的情緒也很不穩(wěn)定。
一遇到批評,他會覺得老板在故意針對他;
如果有同事和他意見相左,他也會覺得別人故意使絆子。
他什么都往壞處想,疲憊不堪,面帶怨氣。
就像有個情緒黑洞一樣,接近他的人會被吸干所有的愉悅和能量。
圖源:pexels
02
“情緒巨嬰”背后
是各自的人生議題
和這幾類“情緒巨嬰”相處時,容易陷入矛盾:
一方面,Ta們并沒有太強的攻擊性,看起來甚至是弱勢方;
但另一方面,在這段關系中,又實實在在地感覺各方面都在被消耗。
進退兩難,不知如何處理。
其實,Ta們確實不是故意這樣表達情緒的。
這些行為背后,是大量未被覺察和處理的早年問題。
1. 喜歡過度袒露自我的人,是缺少獨立應對外界的力量感
Ta們的自體感是很虛弱的,情緒容易被外界喚起,且沒有耐受和消化的能力。
所以需要不斷和他人訴說來應對自身的情緒,通過被肯定獲得自我價值。。
這往往是因為,Ta們的父母本身就不懂得如何控制情緒。
他們不僅會打擊、否定、冷落孩子,自己也是軟弱無能、缺少力量的。
正如小奇有個非常軟弱的父親。
從她記事起,父親就一直在向孩子抱怨生活的苦,然后對小奇說:“你要乖點、爭氣點?!?/p>
兒童需要內(nèi)化一個有力量的理想化客體,才會成為自己的力量來源。
理想化客體的缺乏,讓小奇對焦慮、害怕、挫折、悲傷等各種情緒都沒有好的容忍度,缺少勇氣和確定感。
身后無人支撐的感覺,讓她很容易陷入情緒內(nèi)耗,努力向四周尋找抓手。
圖源:pexels
2.總期待被照顧的人,往往有大量被忽略的經(jīng)歷
小安就是如此。在她的記憶里,母親是冷漠的:
她睡醒后哭鬧,母親當作看不見,從她邊上走過;
母親出門,她在后面哭著追,但母親還是頭也不回地走掉。
童年早期被養(yǎng)育者無視的孩子,心理發(fā)展會固著在早期。
因此,即便成年后,她內(nèi)心仍然渴望遇到像”母親”一樣的角色,渴望和他人建立依賴和被依賴的關系。
當男友無法滿足她的期待時,她會想盡辦法達到目的,比如利用情緒來威脅對方。
3.情緒很消極的人,往往有大量被養(yǎng)育者錯誤對待的經(jīng)歷
人的大腦有情緒處理和理性思維的功能。
人在年幼時的經(jīng)歷和體驗,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對世界的認知,反過來也影響著情緒回路。
人如果生活在安全、溫暖、被愛的環(huán)境中,情緒腦就有能力做出適度、合理的反應,理性腦的功能就能正常發(fā)揮。
相反,如果童年遭受了太多的打壓、否定或虐待,情緒腦時常處于戒備狀態(tài),使理性腦缺席,負面情緒就會經(jīng)常被喚起。
圖源:pexels
03
成年人
學會做情緒的主人
同時,必須承認,“情緒巨嬰”的殺傷力是很大的。
就像朋友曾跟我吐槽的那樣:“和有些人聊過天之后,我感覺自己能少活好幾年。”
即便你試圖幫助Ta們,最后也常常發(fā)現(xiàn)做了無用功。
人的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是一個長期發(fā)展和形成的過程,很難在短期內(nèi)發(fā)生改變。
因此,面對“情緒巨嬰”時,最好的辦法就是遠離。
如果暫時做不到,那么也可以在心理上劃清邊界,做好課題分離。
保護好自己的能量,避免被過度消耗。
就像作家李筱懿曾說:“生活的意義,不是為別人的情緒找出口,而是為自己的日子找出路?!?/p>
圖源:pexels
另一方面,成為情緒的主人,是每個成年人的責任。
有能力和他人分化、在心理上獨立,才是一種真正的自由。
如果你意識到自己有類似的問題也沒關系,“情緒巨嬰”并非完全無法改變。
但這種改變的確需要個體有很強的主動性,并且做好長期投入的準備。
你可以試試這么做:
1.放低對他人的期待,將重心放在自己的成長上
在自己能量弱、價值低的時候,如果將過多的期待投向人際關系,往往會遭遇他人的拋棄,重復受挫的人際體驗。
相比這樣,不如將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將它培育壯大。
以此獲得正向反饋和自戀滿足,是一種更有效的提升自尊水平的渠道。
正如稻盛和夫說過的:工作,是治愈一切的良藥。
就像小奇,后來發(fā)揮特長,開了個美食公眾號。
她還擅長做精細手工,做栩栩如生的手工娃娃放在網(wǎng)上賣,收獲了金錢和一大批粉絲。
這樣的成長會讓自己的自體感更內(nèi)聚,內(nèi)在力量也會漸漸增長。
當自己長出力量之后,也便更容易耐受情緒,就像有了穩(wěn)定的錨心一樣。
現(xiàn)在,她找回了成就感,很少再自我懷疑,再不用總向朋友吐苦水了。
圖源:pexels
2.練習自己消化情緒的能力
學會獨處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我有一位來訪者,有一陣子的工作和生活都陷入了低谷。
她去找朋友傾訴,朋友卻說:“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地雞毛,我只是不曬我的負能量而已?!?/p>
她感受到了朋友委婉的拒絕,卻沒有因此受挫,而是選擇了理解。
她很快做了調(diào)整。每周五晚上,她一個人去安靜的書店坐著,看書、寫情緒日記、呆一個晚上再回家。
這種方式幫助她建立了舒服的儀式感,所有負面的體驗流淌到了文字里,她反而梳理得更加清楚,也對自己的認識也更清晰了。
她開始明白,自己擁有解決煩惱的所有答案。
只要和自己的內(nèi)心建立更好的連接,她就可以快樂自足、抵御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