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綜藝節(jié)目里的爭議總是讓人停不下來,這不,前段時間一場關(guān)于白切雞的口味之爭直接在網(wǎng)絡(luò)炸開了鍋。一只養(yǎng)了180天的走地雞,端上評委桌,卻因為“肉很硬”這一句評價被刷屏。說出來你可能想不到,這碗雞湯沒燙到別人,反倒讓相聲演員岳云鵬成了眾矢之的。
要說現(xiàn)場那陣仗,誰都不會把美食綜藝和鄉(xiāng)情、地域驕傲聯(lián)系起來。全紅嬋的哥哥全進華帶著自家果園里養(yǎng)的母雞來了,自己家的雞,養(yǎng)了半年,準備得還挺講究:三種蘸料任你挑。但坐在品鑒席上的岳云鵬,一口下去眉頭皺了起來:“肉有點硬,可能是當?shù)氐淖龇ò伞!睕]想到這一句話,直接把廣東朋友們的情感拉滿線,就差真刀真槍了。其實,全進華下臺后也挺有脾氣,他說廣東人吃雞,就是要這么“老”,肉緊致才有雞味,什么四五十天的小嫩雞,人家根本不屑一顧。你要是敢拿個小嫩雞糊弄飯店的老廣,那投訴信分分鐘給你寫到老板懷疑人生。這事擱在廣東,能不能叫好菜都要掂量下月齡。
不過說到雞到底該多大歲數(shù)上桌,這可一點沒有標準答案。廣東都掰扯幾十年了,“嫩黨”覺得嫩滑最好,肉汁多;“老黨”追求嚼勁和原始雞香。每個地方主張都不一樣,爭得面紅耳赤都沒個準信。結(jié)果倒好,岳云鵬一番不懂裝懂(網(wǎng)友原話)的評價,大家直接開懟,評論區(qū)都鬧成私密狀態(tài)。誰也沒想到,一個河南來的喜劇演員評菜,能惹出這么大風波。
其實看現(xiàn)場,連專業(yè)評委都沒放過這只雞——說蘸料可以,但雞本身就是比大眾認知的白切雞更老更柴。再看看用的還是母雞,還不是那種沒下過蛋的小母雞。母雞隨著產(chǎn)蛋周期,口感越發(fā)結(jié)實,到了一百八十天,說難聽點,真沒嫩的時候了。而像廣東那邊,其實更喜歡用沒生蛋的小母雞或者閹雞,肥瘦適中彈牙還不腥。全進華家雞這么養(yǎng),原本就是奔著那種原滋原味去的,可現(xiàn)場評委嘴里吃著,還是忍不住嫌棄肉太老了。
具體說做法,他按照廣東老派來:雞在水鍋里三進三出,燜十分鐘,再冰水浸泡。問題在這只雞已經(jīng)夠老了,用嫩雞的處理法,雞肉必然變得更緊實更干,老的問題就更明顯了。別說岳云鵬不愛吃,那天其他評委都說口感發(fā)柴、少了些油潤。
至于白切雞,到底怎么做才正宗?你得先問清楚是哪兒的廣東人。清遠雞、龍門胡須雞、肇慶杏花雞,各地各味;蘸料也五花八門,有的靠沙姜豉油,有的來個姜蓉加蔥頭。真說哪種最正宗,廣東人自己都能吵翻天。全進華選的雞,家鄉(xiāng)有家的講究,吃個情懷。外地評委咬一口,說不對味,也是在情理之中。話說回來,讓謝霆鋒這樣的明星來當美食綜藝的評委,估計又是另一種結(jié)果。他這幾年廚藝進步飛快,已是半個專業(yè)大廚。跟小岳岳這樣的吃貨評委相比,觀眾可能還真期待兩人一起對著“白切雞”抬杠呢。
最后我都開始想,不同地區(qū)的人認不認可一種口味,真的有標準可循嗎?美食這種東西,有時候就是眾口難調(diào)。你說這道白切雞,到底是誰懂誰不懂?大家心里都有桿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