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9-06 來源:南箕北斗網作者:Ibj詹姆斯
8日,白金汉宫、唐宁号、议会大厦等英国标志性建筑被红色“V”字点亮。这个象征胜利的符号,是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作战胜周年而闪耀。在英国,这样大规模纪念远东战场胜利的场景并不常见。
英国人更熟月的欧洲战场胜利纪念日,以往对远东战场的关注总是淡一些。今年不同,一是因周年的特殊节点;二是更多目光投向远东战场,正如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所言,“在二战远东战场作战和牺牲的人们将永远不会被遗忘”。当地时间中时,整个英国进入两分钟的默哀。在伦敦市中心的无名烈士纪念碑前,我见到岁的托尔。他胸前别着一枚印着“充满感恩的战争宝贝”的徽章,眼神肃穆。
“我出生在二战时期,今天来这儿,是为了缅怀那些为了我们的明天,牺牲了自己今天的人?!?#24471知我来自中国,老人反复道谢,活动结束时还特意告别,一句“感谢你们能来”,让跨越时空的情谊悄然流淌。
同一天晚上,伦敦莱斯特广场的影院里,电影《东极岛》在欧洲举行首映礼。影院外就是皮卡迪利大街,恰如影片中英军战俘传唱的《漫漫长路到蒂珀雷里》所唱:“再见皮卡迪利!再见莱斯特广场,到蒂珀雷里是一段漫漫长路?!?#27492刻,当年未能踏上归途的英军战俘,借着银幕“回到”了故乡。
放映开始与结束时,观众自发响起的掌声格外热烈;放映中,有人跟着剧情红了眼眶。如果说白天的纪念活动让更多英国人将目光投向远东战场,那么这部电影则更进一步。它让更多人看见,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曾见证怎样的血性抗争与悲壮牺牲,上演过中外携手、共御强敌的动人故事。
“这是中英两国携手对抗日本法西斯的绝佳例证!”观众豪维斯看完电影,难掩激动。他坦言,这部电影能走进英国主流影院意义非凡,“它让更多人意识到,中国作为主要同盟国之一的贡献,英国人太需要认识到这一点了?!?/p>
“远东”本是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地理概念,代表着西方视角下的遥远东方。但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这种基于地理距离的认知正在被彻底改写。来英国工作一个月,我不断发现身边的中国元素。今天的英国和远东还有多远?街头巷尾的中餐馆飘着熟悉的香气,媒体上“中国汽车英国销量创新高”的新闻不时出现,距离似乎在这些细节里悄悄缩短。
21日,伦敦萧剧院又添一抹中国亮色。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带来的《爱情的花园》越剧折子戏专场,拉开了英德巡演的序幕。两场演出吸引多名观众,《梁祝·十八相送》的缠绵、《红楼梦·葬花吟》的凄美、《牡丹亭·幽媾》的浪漫、《陆游与唐琬·题诗壁》的怅惘,让海外观众近距离触摸到中国戏曲的韵味。
起初我心里还有些忐忑:英国与远东的距离固然越来越近,但能近到让英国人读懂越剧里的江南意韵、中式爱情与诗性表达吗?
现场不少英国观众是中国伴侣带来的,演出主题“爱情的花园”恰如其分;但也有不带中国同伴的,我身后就坐着两位女孩和一位老人。演出中,我不时回头,竟看见她们的情绪跟着剧情起伏,喜时微笑,悲时动容。
散场后我上前攀谈,才知女孩基兰、塞伦和老人完全不懂中文,此前对中国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中餐。这次是塞伦因在剧场工作,特意带朋友和母亲来体验?!?#22810亏了英文字幕,我们都看明白了!”塞伦笑着说,连母亲都看懂了“越剧里女生扮演小生”的特色。更让我意外的是,她们不仅看懂了剧情,还读懂了中式爱情的细腻,爱上了舞台服饰的审美。我问她们是否会再看中国戏曲或影视作品时,得到的答案是“当然”。那一刻,我起初的忐忑悄然消散,甚至多了几分惭愧。
其实从中国一侧看,这份“不远”的感知更加明显。西方音乐剧在中国从不缺观众,观众跟着唱词合唱的场景常让外国演员惊喜;音乐会、芭蕾舞演出也总能吸引大批爱好者。这是中国的开放胸怀,是中国人拥抱世界的生动注脚。就像最近的假期,伦敦街头常见中国游客的身影。
月初在牛津大学,一群中国青少年参加夏校的场景让我印象深刻,他们用一口流利的英文讲述自己用科技解决生活难题的故事,跟随牛津教授学习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科学。
一同参加活动的英国“联结中国”机构负责人科尔斯顿感慨:“中国人的国际视野远比我们开阔?!?#22905说,中国学生能随口聊莎士比亚,对欧美音乐、动画人物如数家珍,现在是时候让英国人更多了解中国了。
于是,她和伙伴致力于让英国学子了解中国的地理人文、风俗历史与当代面貌。如今,他们已走多名英国学生的课堂,还设立奖学金支持英国学生赴华访学。不止一位英国朋友告诉我,现在学习中文的英国孩子越来越多。
细想来,中国与世界拉近距离,早已是一场“双向奔赴”,中国保持着对世界文化的开放胸襟,西方也在逐步调整观察东方的视角。那些曾经横亘在地理、文化间的“距离”,在一次次真诚的对话里,化作了“不远”的温暖。毕竟,和平与正义没有国界,美与共情不分东西,远方的人和事,已然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