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项技术,再也不用熬夜盯着屏幕人工核对微地震事件了,效率翻了番,准确率还更高!”9日,在非常规油气田压裂监测现场,工程师们对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采集处理所研发的“一种地面微地震拾取事件有效性的识别方法”赞不绝口。该技术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为油气开发微地震监测装上了“智能慧眼”。
在非常规油气田开发的“地下战场”,微地震压裂监测技术就像“透视镜”,专门用于监测水力压裂形成的裂缝分布,而精准“拾取”微地震事件的发生位置和时间,是分析裂缝情况、保障开发效率的关键。事件识别越精准,越能为压裂方案优化提供可靠依据,提高压裂改造效果,降低开发成本。
“以前处理微地震资料,就像在‘噪声海洋’里找信号,是人工‘大海捞针’。”采集处理所技术团队负责人彭连滔介绍,“算法识别出事件后,得靠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人工逐一确认,遇上持续几小时甚至拉链式压裂,大家经常连轴转。而且地面微地震监测比井中监测难度大,资料信噪比低、干扰多,事件能量弱还衰减快,人工识别又累又容易出错?!?/p>
作为油气勘探微地震监测领域的“技术尖兵”,采集处理所微地震技术团队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他们挑选技术骨干组建攻关小组,一头扎进课题研究中。考虑到人工模式的局限性,经过反复论证,大家一致决定——用人工智能突破技术瓶颈。
团队的目标很明确:研发一款能自动识别有效微地震事件、效率和准确率比肩资深工程师,还能适配现场监测需求的智能技术。研发过程中,难题接踵而至。团队成员协同攻关,从破解“低信噪比、高干扰”难题入手,最终锁定基于一项神经网络的图像识别技术,将微地震信号转化为可被AI识别的“图像语言”,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替代人工确认环节。
经过不懈攻关,这项智能识别技术终于研发成功。测试显示,它将传统方%的事件拾取精确率提升%,填补了主流微地震监测软件暂无此功能的空白。
目前,该技术已在微地震现场监测中初露锋芒,不仅大幅减少了人工工作量,还能助力现场处理的质量控制管理,优化了业务流程,成了油气开发微地震监测一线的“明星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翀 通讯员 谢江 杨青青)
關(guān)于我們|版權(quán)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bào)電話:010-84151598 | 網(wǎng)絡(luò)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bào)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當(dāng)前域名}.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