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9-06 來源:持盈保泰網(wǎng)作者:艾斯_EFT5
9日晚,纪念抗日战争胜周年“正义必胜”文艺汇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让人意外的是,这场主旋律文艺演出汇集后总导演、90后编导、超过半数后参演人员……,也收获了观众们、尤其是年轻一代人观众的交口称赞。这背后不仅是美学层面的提升,更重要是中国经典的革命叙事的回归。围绕这台演出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和对文艺守正创新的思考,网施佬和冬晓在《侃点影》栏目中,从观众视角进行了讨论与解读。
音乐舞蹈史诗剧回归,用文艺加年抗战叙事
施佬:这次“正义必胜”文艺汇演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抗日,每个节目都在这个主题下,有自己的故事要讲,而这么多故事不是孤立的,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着明确的民族情感连接,它们串联起来,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宏大叙事融合在一起,看完一整场演出就像经历了一场高强度的情绪冲击。
以往的一些文艺汇演,情节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叙事被削弱。而“正义必胜”文艺汇演恰恰相反,它的前五个章节浑然一体,非常完整,特别是在抗日这个最需要调动情绪的部分非常完整。
冬晓:是的,整个演出是·18事变为抗日锚点展开。近些年,如果大家有关注到与我国抗日战争相关的重大议题,一定会记得官方抗战时间𱐔年改成年,依据就是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发·18事变。然后就是东北抗联孤身在日占区的奋勇作战,杨靖宇的故事这几年提的比较多,也是有它的时代背景的。
演出𱐕·18事变开始,背井离乡的难民和东北抗联的队伍走向两个相反的方向
遗憾的是,14年抗战的概念从国家层面被提出、深化有一段时间了,我们却没有诞生出与之相匹配的讲述东北抗联故事的优秀文艺作品,电影、电视剧、小说、动画,通通没有。在有这么多研究资料的情况下,杨靖宇作为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文艺作品能完整地展现他的一生,他的抗日事业、他的民族气节,这其实是很不正常的。
施佬: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会发现,由于英雄人物的形象得不到确立,与之相对应的是,抗日的叙事也无法得到较好落实。
冬晓:与此同时,有些影视作品不吝篇幅地拍摄张学良。当然这里必须说一句,张学良本人在事关国家民族的大是大非上,做出了无愧于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他是做出了一定贡献的。但当聚光灯跟随张学良的身影,民国时期东北的本土叙事、抗战叙事和革命叙事在这些文艺作品的不断传播中,被进一步削弱。
施佬:讲杨靖宇的作品以前也有一些,但整体上中规中矩,过去的演员表现的还可以,但特效和成本实在撑不住。因此拍摄出来后,整体的观感不佳。如果是学历史的人,你跟他讲年抗战,他会知道杨靖宇和东北抗联,而普通大众是很难具体描述东北抗联在抗战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发挥了什么作用的。
杨靖宇
赵尚志
赵一曼
李兆鳞(注:抗战胜利后,1946年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我认为,在过去许多年里,我们年抗战年抗战的分野做得不够充分。从历史上看,到底年抗战还年抗战,这一观点被提出的非常早。电影《东京审判》里有一个情节,就是大家在辩论抗日战争始于哪一年,最初美国人认为太平洋战争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对日本宣战,中国对日本宣战,宣战后才有战争罪,所以此前日本人在中国的所作所为不应该被计算在内。当时中国的律师和法官强烈要求将时间往前推,最后推年,就是要把皇姑屯事变算进去。
从法理上来说,14年抗战是有凭有据的。对于普通中国人而言,8年抗战是从抗战结束之后才开始有的概念,大家入耳入脑的时间太久了。这里面其实是潜藏的议程设置,你想想谁年抗战最多,就一目了然了。
冬晓:不然的话,对当时的国民党来说,年抗战有些灵魂问题没法解释的,缺的年是什么?国民党搞的是不抵抗,甚至是非法抗日,想想吉鸿昌,居然因为抗日被抓起来处死。
施佬:“正义必胜”文艺汇演𱐕·18开始,很快就把东北抗联作为第二个表演内容展现出来,演员们在台上扮演了东北抗联的一系列高级指战员。我印象很深的除了《松花江上》,还有后面的《保卫黄河》,在所谓的华北五省自治等一系列事件之后,这已经成为一个概念并且被大家牢记。在这次表演中,也能看到洗星海的几首歌曲被重新演绎,包括《黄河大合唱》的最后部分以及《到敌人后方去》等经典抗战歌曲。
这体现出虽然这个时期并非全面抗日战争,但是从那天开始,中国和大军压境的日本互相打斗,不死不休,这对中国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全民抗战的构建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中间扮演了坚决、核心的先锋引领作用。
让历史回归历史,革命叙事使观众欣喜
冬晓:这里就必须提到本次文艺汇演最大的亮点,那就是中国的革命叙事再一次被带回主流视野。过去有那么一段时间,基于两岸关系等考虑,我们对于国共双方在抗日战争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太去提的。我小时候的历史课还讲,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电视上播电视剧是《八路军》,电影是《太行山上》,可到年之后,公共舆论场上就几乎不怎么提了,取而代之的是电视剧《战长沙》,电影《八佰》,文艺圈开始刮起一股“矫枉过正”的风气。
如果说《亮剑》里表现的抗日,还是国共一起端水,李云龙和楚云飞并肩作战,等到了后面有些作品,而且这些作品通常都制作非常精良,就只有国民党,没有共产党了。不是说不能这么拍,而是大投资、出演阵容豪华的抗日作品在那些年只有这一个路数,形成对比的是,那些年表现共产党抗日的作品只剩了一些粗制滥造的神剧,进一步动摇了公众对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扮演的形象。
施佬:《亮剑》将晋绥军刻画成一个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旗鼓相当、并肩战斗的力量,虽然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是确实挺拧巴,以至于都有点失实,后来还要将这个人编成国民党嫡系,就让这个故事更加离谱了。那些年还有其他一些在主流频道上热播的献礼剧,也多多少少都带着这种调调,大家都只是选择自己相信的道路,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历史的虚无主义往往就藏在这里,《潜伏》里的李涯也是这么塑造的,成了一个一心只为自己信奉的主义的人。
另一方面,这段时间对中国共产党的刻画也出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对于八路军的叙事庸俗化、轻佻化。在这个过程中,要么对八路军或者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的描述要求非常严格。你需要考证史料,不要胡说八道,别乱写。与此同时,又有很多编剧的水平和素养不仅极其有限,而且相当庸俗。他们认为抗日剧最后都是庸俗、奇怪的肥皂剧结合,通过三角、几角、多角恋爱、情感纠葛,将劣质谍战戏、枪战武打等元素混合到民国剧中。而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题材的电视剧就无法拍摄好,一旦拍错就会受到影响。
冬晓:而拍出来的那些,又都很刻板印象。八路军,那你肯定是窝在山里、村里的标准大老粗,即便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潜伏》也无法规避这个问题。女主角翠萍是一个在山里带着队伍和日本人作战多年的游击队长,但电视剧居然将她塑造成一个毫无政治素养的莽撞人。她的性格可以比较急躁,但她多年党员和游击队长的身份就决定了她一定是懂组织纪律的。我们看新中国刚成立那几年拍的战争片里的女战士,像《渡江侦察记》、《洪湖赤卫队》,她们也都是来自偏远地区农村的妇女,从大字不识的文盲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
《潜伏》里还有另外两位也投身革命的女性,左蓝和晚秋,她们都站在翠萍的对立面,更温文尔雅,更知书达理,只因为她们是学生,她们来自城市。翠萍明明是这三个女人中,革命时间最长、意志最顽强的那一个,她面对面的和小鬼子对枪、拼刺刀,结果最终对这位来自底层革命者的塑造,却是最粗糙的、最功能性的,为了衬托另外一个角色,她不得不变成一个逗人一笑的丑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