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是你撞的,為什么要扶?”
2007年1月,原本一件普通的民事訴訟,卻因主審法官王浩的這句話,演變成了一件對社會影響巨大的“標志性事件”。
恐怕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一句話的威力會那么大。
因為這個案件,他不僅葬送了自己的前程,還引發(fā)山呼海嘯般的輿論風波。
時過境遷,盡管這件事已經過去了很多年,但“彭宇案”的余波至今都還沒有完全平息,甚至還被改編成小品登上了春晚。
那么,主審法官王浩后來怎么樣了呢?
實際上,回顧這件事,說簡單也簡單,說麻煩也真的是不太好解決。
這件訴訟案中的兩名當事人:一個是64歲的退休職工徐壽蘭,另一個是26歲的小伙子彭宇。
兩名當事人之間的糾紛,是因為乘坐公交車時發(fā)生碰撞引起的。
2006年11月20日上午,徐壽蘭在南京水西門廣場公交站等車時,有兩輛83路公交車同時進入了候車站點。
按照一般的慣性,兩輛車同時進站時,擠第一輛車的乘客肯定比較多,相對而言第二輛車就會比較寬松。
經驗豐富的徐壽蘭,果斷放棄了第一輛車,著急忙慌地跑向了第二輛車。
可是公交車進站之后,有上車的自然就會有下車的,彭宇就是下車的乘客之一,而且還是第一個下車的乘客。
結果就發(fā)生了不幸的事情,徐壽蘭經過公交車后門的時候,跟正好下車的彭宇撞到了一起。
其實,這種情況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常見,人群擁擠的時候難免會磕磕碰碰。
再加上,兩個人是不經意間撞到了一起,誰也不是故意的。
只不過,徐壽蘭上了年紀,跟正當年的小伙子撞到一起,肯定占不了便宜,一下子失去了重心倒在了地上。
彭宇見到徐壽蘭摔倒后,就急忙把老太太扶了起來。
見老太太摔得比較重,齜牙咧嘴地不住呻吟,他又等著老太太的親屬到場后,一起把太太送到了醫(yī)院,甚至還主動代付了200元的醫(yī)藥費。
他原本以為也沒什么大事,徐壽蘭不過就是普通的挫傷,在醫(yī)院拿點藥就沒事了。
可是沒想到,徐壽蘭這一下摔得著實不輕,把左股骨都摔骨折了,不僅需要進行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而且治療和后期的恢復要花好幾萬元。
情況這么嚴重,徐壽蘭的子女們肯定不愿意,自然是要找彭宇索要經濟賠償。
誰知,彭宇發(fā)現(xiàn)情況嚴重了之后,竟然拒不承認撞到了徐壽蘭,直接就惹怒了徐壽蘭的子女。
既然私下協(xié)商不了,雙方只有報警處理,后來還鬧到了法庭上。
這件民事訴訟案,一審在南京鼓樓法院進行,主審法官就是王浩。
原告徐壽蘭,堅稱是彭宇把自己給撞傷了,索要醫(yī)護及精神損失費共計13.6元。
被告彭宇拒不承認自己撞了徐壽蘭,自然也不會支付這筆費用。
由于當時沒有攝像頭,又正值出行的高峰期,誰也沒有太關注這件事。
所以,徐壽蘭和彭宇之間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就成了一個難打的官司,各有各的說法,雙方在法庭上僵持不下。
再加上,對于當天派出所出警時的筆錄,也被執(zhí)法人員自己給搞丟了。
雖然徐壽蘭的兒子,當天倒是用手機拍下了補錄的照片。
但由于他和原告之間的關系,這張照片也不能作為直接證據來使用。
丟掉筆錄的民警,后來倒是補了一份筆錄。
但由于筆錄已經不是原件了,法庭上拿來作證據的時候,被告是有權利對此提出異議的。
所以,這件事發(fā)展到這一步,就變成了一個“良心題”,真實情況究竟是個什么樣子,就看當事人是否還有最基本的良知了。
從事情的發(fā)展上來看,彭宇在這件事情上的表現(xiàn)很不光彩。
首先他自己在兩次庭審中的說辭,都有矛盾的地方。
第一次,他說自己沒有撞過人,扶徐壽蘭老太太只是純粹地做好事。
后來,他又說自己的確是撞了人,但是撞的人并不是徐壽蘭。
這種前后矛盾的說法,再加上民警補做的筆錄,以及徐壽蘭兒子提供的照片,說明王浩在一審時,認定兩人有碰撞情節(jié)是成立的。
也就是說,身為法官的王浩,在這件事情上作出的結論并沒有錯,錯的是說了一句不該說的話。
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說出來,起到的效果和引發(fā)的反響是不一樣的。
法庭這種莊嚴肅穆的地方,法官代表著國家賦予的權利,隨便一句不合適的話,就會引發(fā)極其惡劣的影響。
尤其是在這種涉及人性良知和社會公德的事情上面,一句不合適的話就會引發(fā)難以預料的后果。
再加上一審判決結束后,深知輿論威力的彭宇,通過把自己塑造成一個被“冤枉”的受害者,博得了諸多媒體的同情,使得整個輿論的導向偏離了事實真相。
那么,本身就因缺乏直接證據作出判決的王浩,以及那句敏感而又不適時宜的話,就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也使得法律的公正性受到了公眾的質疑。
在這件事情中,三名當事人沒有一個是贏家。
南京有關方面為了平息事件的影響,對涉及其中的相關人員分別進行了降級、通報批評等處理,王浩也被調離了原崗位,下放到基層重新開始。
徐壽蘭平靜的生活被打破了,成了一個飽受指責的“惡婆婆”。
為了獲得生活的寧靜,她多次搬家,最終于2009年抑郁而終。
隱瞞真相的彭宇也不好過,多年來一直飽受良心的譴責,后來撐不住了才公布了真相,此后也消失在了大眾的視野里。
盡管已經過去了18年,王浩和彭宇都在極力地躲避公眾的視線,但是已經造成的影響,直到現(xiàn)在仍舊是社會上的一個焦點問題。
針對這件事,南京有關部門在事后,也多次進行了公開回應,表示輿論和公眾認知的并非事實真相,而是由于多種因素導致的錯誤解讀。
但是從結果上來看,似乎并沒有什么太大的效果。
對此,大家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