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9-06 來源:不堪其憂網作者:蘿卜青菜登哥
傳統印象中,大質量黑洞往往“盤踞”在星系中心。但越來越多的觀測表明,某些黑洞并不老老實實待在星系中心,而是偏離核心,在星系盤或外側邊緣地帶“游離”。這些“流浪黑洞”,就像迷路的旅人,在宇宙中四處游蕩。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安濤研究員帶領的國際團隊,在一個距離地球約2.3億光年的矮星系里,最新發(fā)現了一個“不安分”的黑洞。它沒有待在星系核心,而是偏離中心約3千光年,并且噴射出射電噴流。這項發(fā)現進一步強化了“黑洞增長并非僅限星系中心”的認識,也為理解早期宇宙中超大質量黑洞的快速生長提供了新視角。相關成果于2025年9月5日在線發(fā)表于《科學通報》英文版。
藝術示意圖,ChatGPT參與繪制。受訪單位提供
為什么“這一個”尤為重要
為什么要在矮星系里尋找“流浪黑洞”?矮星系質量小、演化歷史相對簡單,它們就像“宇宙化石”,保存了早期黑洞成長的線索。理論預測,星系并合后的引力波反沖或者多體相互作用,容易讓黑洞在矮星系里被踢出中心,成為在星系外圍游蕩的黑洞。一些模擬甚至指出,相當比例的矮星系黑洞會偏離中心達到3千光年差距量級,但長期以來缺少直接、明確的觀測證據。
研究團隊把目光投向了一顆名為MaNGA 12772-12704的矮星系,它距離地球僅約 2.3億光年(紅移z≈0.017),呈現較弱的活動星系核特征。為了確認其本質,團隊利用甚長基線陣列射電望遠鏡,在1.6 吉赫茲和4.9 吉赫茲兩個波段開展了深度成像。團隊還系統梳理了1993到2023年間的檔案數據,結合其宿主星系恒星質量,經驗估計黑洞質量約為30萬倍太陽質量,屬于中等質量黑洞范疇。綜合多個觀測特征,可以確認:這是一個正在活躍吸積、擁有噴流的“流浪黑洞”。論文第一作者劉媛琪助理研究員說,“流浪黑洞”雖然離開了星系中心,卻依舊在向外噴射能量。
從更廣闊的統計視角來看,這一發(fā)現尤為突出。論文合作者、西班牙空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Mar Mezcua強調:“尤其是在矮星系中,要獲得明確的游離活動星系核觀測證據極為困難,因此此類發(fā)現極為稀有?!卑矟龍F隊對600多個候選體進行了多級篩選,最終選出11個最有希望探測到射電輻射的目標,并利用最高靈敏度和分辨率進行跟蹤觀測。在這11個目標源的觀測中,只有MaNGA 12772-12704成為目前唯一獲得確證的案例。
黑洞成長的另一種路徑
過去主流觀點認為,大質量黑洞主要在星系中心、依托“中央氣體庫”集中進食而迅速長大。該研究則表明,黑洞不在中心也能穩(wěn)定吸積并形成噴流。這為早期宇宙超大質量黑洞的“分布式進食/多點生長”提供了實證支撐。
“這促使我們思考,早期宇宙中的黑洞成長未必只靠在星系中心‘一口氣吃胖’,也可能依賴在星系各處的零散進食與后續(xù)并合,從而在不足十億年成長為上億倍太陽質量的龐然大物?!闭撐耐ㄓ嵶髡甙矟芯繂T指出。此外,黑洞雖然位于“郊區(qū)”也能對宿主環(huán)境產生影響?!傲骼撕诙础币材車娚涑鰪妱诺奈镔|流,向周圍氣體注入能量、擾動動力學并調控恒星形成。這激發(fā)我們重新審視黑洞—星系共演化模式:黑洞不只是中心“引擎”,還可能在星系外側悄然改寫宿主的生命歷程。
這項研究讓“流浪黑洞”從理論猜想變?yōu)橹苯佑^測。隨著下一代望遠鏡到來,“流浪黑洞”或許不再罕見,天文學家將有機會以更高靈敏度和分辨率進行系統巡天,探測到更微弱的射電信號,甚至直接分辨出亞秒差距級別的微型噴流,為偏核黑洞的確認和統計研究帶來突破。
題圖來源:藝術示意圖,ChatGPT參與繪制。受訪單位提供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黃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