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9-08 來源:工力悉敵網(wǎng)作者:amour永遠(yuǎn)
23年,足以讓一個異鄉(xiāng)人把他鄉(xiāng)當(dāng)故鄉(xiāng)。矢野浩二從日本大阪的普通打工仔,到中國熒幕上家喻戶曉的“鬼子專業(yè)戶”,再到《天天向上》里被汪涵力挺的主持人,他的在華之路,本是一段跨文化融合的勵志故事。可如今,“撈金23年”“露出狐貍尾巴”“汪涵錯付”等聲音刷屏,這個娶了中國媳婦、讓女兒入中國籍的日本人,到底為何陷入爭議?
其實,矢野浩二的爭議,從來不是簡單的“人設(shè)崩塌”。剝開表象不難發(fā)現(xiàn),這背后是跨文化語境下,公眾對“外籍藝人”的期待與現(xiàn)實、歷史情感與個體選擇的激烈碰撞。一、從“底層打工人”到“中國熟面孔”,他曾是跨文化的“幸運兒”沒人能否認(rèn),中國市場給了矢野浩二“重生”的機(jī)會。1999年,他因一部《永恒戀人》初次來中國,3個月的經(jīng)歷讓他看到希望,2000年毅然扎根中國。最初的日子并不好過,8個月沒活干的窘迫,讓他抓住《走向共和》里“明治天皇”的角色就不肯放手。之后,《小兵張嘎》的齋藤、《亮劍》的鬼子軍官、《雪豹》的反派,一個個“日本鬼子”角色,讓他成了“反派專業(yè)戶”,也徹底站穩(wěn)了腳跟。2008年加入《天天向上》,是他人生的轉(zhuǎn)折點。中文磕巴的他,全靠汪涵“大哥式”關(guān)照——節(jié)目里主動cue他露臉,教他主持技巧,還鼓勵他跳出“反派”舒適圈。那段時間,他不僅拿了《環(huán)球時報》“最優(yōu)秀外國人演員獎”,還第一次在《盛宴》里演了中共地下黨,完成從“反派”到“正面角色”的突破。生活里,他更是主動融入中國:娶了重慶妻子,讓女兒隨母姓入中國籍,自己雖保留日本籍,卻公開說“中國是第二故鄉(xiāng)”,甚至在2022年改名為“浩歌”,這份“親近感”,曾讓很多觀眾覺得他“比在日本的中國人更像中國人”。二、兩次爭議引爆輿論:是“忘本”,還是文化差異下的“誤讀”?讓矢野浩二口碑反轉(zhuǎn)的,是兩次“沉默”與“發(fā)言”。可細(xì)究下來,這更像一場被情緒放大的“誤會”。1. 2013年“辱華”爭議:被剪輯的“實話”,成了“砸鍋”的證據(jù)2013年,矢野浩二回日本錄節(jié)目,聊到北京生活時,提了一句“部分中國人遛狗不收拾糞便、有人隨地大小便”。這段內(nèi)容被剪輯后傳到中國,瞬間引爆罵聲——“吃中國飯還砸中國鍋”“拿著中國人的錢,轉(zhuǎn)頭就罵中國人”。
可他很快澄清,自己說的是“個別現(xiàn)象”,且節(jié)目被惡意剪輯,漏掉了他后續(xù)“中國一直在變好”的評價。更何況,他的妻子、女兒都是中國人,“污蔑中國”對他而言毫無意義。但在當(dāng)時的輿論場里,“日本藝人”的身份,讓“個別現(xiàn)象”被放大成“全盤否定”,沒人愿意聽他的解釋。2. 2023年核污水事件:“沉默”被當(dāng)成“默認(rèn)”,立場成了“原罪”2023年8月24日,日本福島核污水排海,全球嘩然。作為“中國女婿”“長期在華發(fā)展的日本藝人”,矢野浩二當(dāng)天只發(fā)了一條搞笑短視頻,對核污水事件只字未提。這一下,網(wǎng)友的不滿徹底爆發(fā):“你吃著中國的飯,看著中國受影響,怎么不站出來反對?”“沉默就是默認(rèn),果然還是日本人本色!”評論區(qū)被“翻舊賬”的聲音淹沒,連他早年拍抗日劇、說“愛中國”的經(jīng)歷,都被說成“演戲”??蓻]人想過,核污水事件是日本政府的決策,作為一個藝人,他的“表態(tài)”能改變什么?更何況,他夾在中日兩國之間,無論說什么,都可能被一方指責(zé)“背叛”。保持沉默,或許是他能想到的“最安全”的選擇,卻成了公眾眼中“立場有問題”的鐵證。
三、爭議背后:我們到底在“期待”一個外籍藝人做什么?矢野浩二的困境,不是個例。它折射出一個問題:在中日復(fù)雜的歷史情感下,我們到底希望外籍藝人扮演怎樣的角色?我們期待他們“愛中國”,所以當(dāng)矢野浩二娶中國妻子、讓女兒入中國籍、演抗日劇時,我們愿意接納他;可我們又不允許他們“像個外國人”,一旦他在日本說一句中國的“小問題”,一旦他在敏感事件上不“站隊”,我們就會覺得他“露出了狐貍尾巴”。這種“非黑即白”的期待,本身就充滿矛盾。矢野浩二不是“完美的文化使者”,他只是個想在兩國市場生存的藝人:在中國,他強調(diào)“第二故鄉(xiāng)”的情感;在日本,他用本土語境聊生活,這是職業(yè)所需,卻被解讀成“兩面三刀”。更值得深思的是,我們對他的苛責(zé),是否藏著對“歷史”的焦慮?因為近代的傷痛,我們總習(xí)慣性地用“立場”衡量日本藝人,卻忘了他只是個個體——他批評過日本右翼的歷史觀,疫情時給中國捐過物資,在日本綜藝?yán)锇怖袊母哞F和移動支付,這些促進(jìn)中日理解的事,為何很少被提起?四、別讓“偏見”,毀掉跨文化的“橋梁”矢野浩二在中國23年,賺了錢、成了名,這是他靠自己打拼來的,算不上“撈金”;他有過爭議,但那些爭議,更多是文化差異下的“誤讀”和歷史情感下的“過度期待”。汪涵當(dāng)年對他的關(guān)照,不是“錯付”,而是對一個努力融入中國的異鄉(xiāng)人的善意;矢野浩二的存在,也不是“隱患”,而是中日民間交往的一個“縮影”——他或許不完美,但他的經(jīng)歷證明,中日之間不是只有對立,也有普通人之間的理解與包容。如今,輿論對他的評價依舊兩極,但或許我們可以試著放下“非黑即白”的偏見:不要求他徹底“割裂”自己的母國,也不因為他的“日本身份”就否定他的所有。畢竟,真正的文化融合,從來不是要求對方“變成我們”,而是允許彼此“帶著差異,相互尊重”。對于矢野浩二而言,未來的路,需要用更謹(jǐn)慎的言行贏回信任;而對于我們而言,或許可以少一點“立場審判”,多一點理性看待——畢竟,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的理解,比一場罵戰(zhàn)更有意義。你怎么看矢野浩二的23年在華路?是覺得他“立場有問題”,還是認(rèn)為他被“過度苛責(zé)”?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