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軼就參加個發(fā)布會,怎么就被全網(wǎng)追著問“鼻子到底動沒動刀”?這事兒說起來挺魔幻的——前幾天她穿個淺色長裙站臺上,就因為臉看著跟以前不太一樣,宋軼鼻子直接沖上熱搜,評論區(qū)跟炸開鍋似的,有人拿舊照對比,有人猜她偷偷隆鼻,甚至還有人說“整個臉都僵了,肯定打了不少針”。咱普通人化個妝換個發(fā)型都有人問“你是不是瘦了/胖了”,明星這張臉,簡直就是被架在放大鏡上過日子,一點風吹草動都能被扒出八百字小作文。
先說說現(xiàn)場那幾張引發(fā)爭議的照片。宋軼那天穿的淺色連衣裙,本身就顯單薄,加上她最近確實瘦了不少,站在臺上骨頭架子都能瞅得清清楚楚。跟以前那種臉上有點肉、看著圓潤溫婉的樣子比,現(xiàn)在顴骨瞅著更高了,蘋果肌那塊兒也顯得“充實”——注意啊,這“充實”可不是說胖了,是瘦得臉上肉少了,骨頭輪廓更明顯,蘋果肌那塊兒沒以前飽滿,反而顯得有點“突兀”。下頜線也比以前鋒利,就跟拿尺子畫出來似的,線條太硬。
就因為這幾個變化,吃瓜群眾的“醫(yī)美雷達”瞬間響了。評論區(qū)里各種聲音都有:有人截圖對比她幾年前的照片,說“你看以前鼻子多秀氣,山根不高不低剛剛好,現(xiàn)在山根瞅著更挺了,鼻翼好像也寬了點,肯定動了”;還有人更細致,“她笑起來的時候,蘋果肌那塊兒有點僵,不像以前那么自然,是不是打了玻尿酸?”;甚至有腦洞大開的,“我怎么覺得她現(xiàn)在有點像易夢玲?倆人是不是同一個醫(yī)生?這審美越來越像了”。咱說句實在的,網(wǎng)友這觀察能力,不去當偵探真是屈才了,連“撞臉”都能跟醫(yī)院扯上關(guān)系,這聯(lián)想能力也是沒誰了。
面對這鋪天蓋地的猜測,宋軼倒是沒像有些明星那樣冷處理,直接出來回應(yīng)了,就18個字:“大家放心,只是換了個新的化妝老師。”這話聽著簡單,但仔細琢磨琢磨,還真有道理。你想啊,化妝這事兒,在咱這兒可是被稱為“亞洲邪術(shù)”的,不是吹的。有些化妝師手藝牛到啥程度?你媽站你面前都認不出你,這叫“換頭”不是夸張。以前的化妝師可能擅長把她往古典溫婉那掛整,眼影腮紅都偏柔和,顯得臉圓潤;新化妝師可能走的是“骨相美”路線,修容打得重,高光陰影一折騰,顴骨、下頜線立馬就“支棱”起來了,看著就像做了醫(yī)美似的。
當然了,光賴化妝師也不公平。宋軼最近那身形,瘦得跟一陣風就能吹跑似的,以前臉上有點嬰兒肥,現(xiàn)在肉少了,骨頭自然就更明顯。咱普通人減肥瘦個十斤,臉都能小一圈,顴骨高了、下頜線清晰了太正常了,更別說明星為了上鏡好看,對身材管理比咱狠多了,瘦下來臉上輪廓變樣,這不很合理嗎?
還有現(xiàn)場那燈光,也得背點鍋。發(fā)布會那種場合,燈光都是舞臺燈,一般從上往下打,底下的補光要是沒跟上,臉上的陰影就特別重。宋軼那天估計就是趕上這情況了,鼻子那塊兒陰影深得跟畫了個假鼻子似的,遠看可不就像鼻翼寬了、山根變了嘛。你翻她最近的生活照看看,私下里穿個休閑裝,素面朝天或者淡妝,鼻子還是那個鼻子,臉也沒僵,跟以前沒啥大區(qū)別。說白了,就是現(xiàn)場燈光+瘦了+新化妝師風格突變,仨因素湊一塊兒,才讓大伙兒產(chǎn)生了“她整容了”的錯覺。
但話說回來,網(wǎng)友這“看圖說話”的本事,真不是一般的強。咱普通人要是發(fā)張自拍,角度沒找好、光線不對,都有人評論“你是不是胖了”“怎么憔悴成這樣”,更別說明星了,她們的臉就跟公共財產(chǎn)似的,被全網(wǎng)盯著看。今天眼角多了條細紋,明天腰圍粗了一厘米,都能被拎出來討論半天。你說這壓力大不大?換誰天天被這么盯著,不得焦慮???
為啥明星的臉這么“值錢”?因為在很多人眼里,明星就是“美的標桿”。你長得好看,身材好,才能當明星;要是臉垮了、身材走樣了,那就是“不敬業(yè)”“不愛惜羽毛”。這種觀念一出來,明星能咋辦?只能拼命維持那張臉,有的甚至真去動刀子、打醫(yī)美,就為了鏡頭前那幾秒的“完美”。時間長了,“醫(yī)美”都快成娛樂圈的“隱形KPI”了,好像你不做點微調(diào),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混這行的。
就像之前有個女明星,參加活動被拍到臉有點腫,立馬就有人說“肯定是打了玻尿酸沒吸收”;還有個女演員,因為角色需要增肥,結(jié)果被罵“自甘墮落,連身材都管理不好”。你說這叫什么事兒?胖了不行,瘦了臉變樣也不行,不胖不瘦但長了點皺紋,還是不行。合著明星就得當個不會老、不會變的“假人”?
宋軼這次被罵,其實也跟這風氣有關(guān)。大伙兒習慣了她以前那種“江南美人”的樣子,柳葉眉、杏核眼,臉上肉肉的,看著溫柔又無害。結(jié)果這次突然換了個“骨相凌厲”的風格,跟心里的“宋軼”對不上號了,就覺得“她肯定動了”。這種“先入為主”的印象,其實挺害人的。咱普通人換個發(fā)型都有人說“你不適合這個”,明星換個妝容風格,咋就成“整容實錘”了?
好在宋軼沒藏著掖著,直接出來說“換化妝師了”,這態(tài)度挺敞亮。換作有些明星,可能就刪評論、關(guān)評論,或者發(fā)個律師函說“造謠”,反而越描越黑。她這18個字,既解釋了原因,又沒跟網(wǎng)友硬碰硬,還順帶夸了新化妝師(雖然沒明說,但潛臺詞是“我化妝師牛”),情商挺高。
更有意思的是,沒過兩天,央媒還點名提了她。人民文娛發(fā)了篇文章,說宋軼演的角色黎霜“高光點是不怕困難”,字里行間都在夸她面對困難不逃避的態(tài)度。這可不就是在挺她嘛——面對全網(wǎng)質(zhì)疑,她沒慌,沒躲,大大方方解釋,這種心態(tài)跟角色里的“不怕困難”正好對上了。央媒這一發(fā)聲,之前那些喊著“整容”的聲音,明顯就小多了。
其實說到底,明星也是人,她們的臉會隨著年齡、體重、妝容、燈光變,這太正常了。咱普通人30歲的臉跟20歲能一樣嗎?肯定不一樣啊。憑啥要求明星永遠保持一個樣?再說了,演員靠啥吃飯?靠臉嗎?不全是吧,還得靠演技,靠角色。宋軼這些年演了不少好角色,《偽裝者》里的于曼麗,又美又颯;《慶余年》里的范若若,溫柔又聰明;這次新劇里的黎霜,聽說也是個挺有韌性的角色。這些角色難道是靠“鼻子挺不挺”“蘋果肌飽不飽滿”撐起來的?肯定不是,是靠她琢磨角色、演出來的。
可現(xiàn)在的問題是,大伙兒好像更愿意盯著明星的臉,而不是她們的演技。打開熱搜,“XX瘦了”“XX胖了”“XX臉僵了”永遠比“XX新劇演技炸裂”熱度高。這種風氣真挺畸形的——演員的本職是演戲,不是當“行走的畫報”;觀眾看劇,是看故事、看角色,不是拿著放大鏡看演員的五官。
就拿宋軼這次來說,她參加發(fā)布會是為了宣傳新劇,結(jié)果全網(wǎng)注意力全在她鼻子上,新劇叫啥、角色是啥,沒幾個人關(guān)心。你說這是不是本末倒置了?咱吃瓜歸吃瓜,也得有個度吧?人家化個妝、瘦個身、燈光不好看,就非得往“整容”上扯,這不是給人添堵嗎?
而且這種風氣不光害明星,還害咱普通人。你天天刷到“明星顏值崩塌”“XX醫(yī)美前后對比”,時間長了,是不是也會對著鏡子琢磨“我是不是該割個雙眼皮”“我這臉是不是太圓了”?這就是“容貌焦慮”啊,被網(wǎng)絡(luò)上這些放大鏡似的審視給逼出來的。咱普通人本來活得好好的,結(jié)果被這些信息一轟炸,也開始焦慮自己的臉,這多不值當。
話說回來,宋軼這事兒也算是個提醒:咱看明星,能不能別光看臉?多看看她們在戲里怎么把角色演活,多聽聽她們對作品的理解,這才是對演員的尊重,也是對自己時間的尊重。畢竟,一張好看的臉可能會過時,但一個好角色,能記一輩子。
所以啊,與其盯著宋軼鼻子尖那點陰影,猜她到底動沒動刀,不如等她新劇開播,看看黎霜這個角色到底怎么樣。要是演得好,咱就夸她演技;要是演得一般,咱就提意見。至于鼻子寬不寬、臉僵不僵,真沒那么重要。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