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張聰
從人生中總是被忽略的“小透明”,到加冕“說唱三冠王”、挑戰(zhàn)音樂劇成為主角,早安,這個從未被“選中”的孩子,實現(xiàn)了緩慢而堅定的自我重構。
日前,湖南衛(wèi)視、芒果TV播出的《背后》與嘉賓早安(孫旸)深度對話。對談人張泉靈攜手主持人李莎旻子,以“小透明如何被看見”為切入口,來探討早安的“追光逆襲之路”。
早安的“小透明”人生,從童年時就已悄然鋪陳。他不是那種會讓老師格外留意的小孩——成績單上穩(wěn)定居中的排名,既不惹禍也不冒尖的性情,使他成為完美融入班級的背景板,“夸獎和批評可能都不會到我?!?/p>
作為將自己渴望的玩具讓給父母朋友的小孩,早安收獲了“懂事”的夸獎。這件事讓他開始刻意地壓抑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我一直以來就不要任何東西,因為我覺得這樣就是可以被夸的。”
提到原因,他坦誠地說,“被夸對我來說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所以,只要他認為這個行為可以得到關注他就會努力去做。
長大后,早安去考表演系,在他人的不理解聲音中,父母也并沒有反對,但看似“開明態(tài)度”的背后其實是另一種漠視。去劇組面試,無數(shù)次面對著石沉大海的結果,早安苦笑著說:“我就是那個不太會被關注到的孩子。”
然而,不被選中,或許是另一種饋贈。正因為從未被關注、引導、塑造,他反而避開了被規(guī)則潛移默化規(guī)訓的命運,保留了那份未被馴化的原始創(chuàng)造力。這些無法在試卷上得分、在試鏡中被快速識別的東西,恰恰成為了他日后音樂中最珍貴的養(yǎng)料。
命運的轉折點發(fā)生在早安與音樂舞臺的相遇。在漫長的成長期,早安習慣于收斂鋒芒,將真實的渴望小心翼翼地藏匿起來,因為“平時是要乖的,乖會被夸”,但是舞臺在他心中是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可以大聲地唱歌說話”。拿著礦泉水瓶在同學面前說唱,結束后肆意地享受掌聲,這個經歷后來被他拍進了《愉快地復仇》MV里,可見帶給他的觸動有多大。
此后,“站上舞臺就可以被看見”這個觀點被他記在心中。斬獲“說唱三冠王”到站上《披荊斬棘》舞臺成團,他找到了自我確認的方式:不再需要通過外界許可來證明存在的價值,展示本身成為對內心壓抑最有力的回應。在《披荊斬棘》競演中,他展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特質:對團隊合作的享受遠勝于對個人勝負的執(zhí)著。那個曾經不敢為自己舉手的孩子,卻最樂于為團隊的利益傾其所有,在照亮他人的過程中,完成對自我最深刻的抵達。
早安的故事,重新定義了“被看見”的含義。當被問到“最想擁有的超能力”時,他的回答是“讀心術”,因為“知道別人的真實想法可能會安心”。他追求的不是大放光芒后受到矚目的“被看見”,而是被人了解、被人懂得,“能被一部分人了解,就會很幸福”。
從說唱賽道到《披荊斬棘》的舞臺,再到挑戰(zhàn)音樂劇主角,早安的路徑并非直線上升,而是一場不斷“破圈”的自我拓展。他在用每一次的“閃光”,對抗內心深處根深蒂固的聲音——“你不行”、“你不配”。早安用抓住的每一次機會,親手將那個透明的自己一點點染上鮮艷而奪目的色彩。他的經歷,像一束希望之光,照亮了無數(shù)同樣自認“普通”和“透明”的靈魂。
(圖片為《背后》公開發(fā)布物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