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9月17日,我國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結(jié)晶牛胰島素。
這個機密代號為“601”的項目,由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簡稱“生化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簡稱“有機所”)和北京大學協(xié)作,歷時七年完成。
然而,當年生化所向這項可與“兩彈一星”并肩的科學高峰發(fā)起挑戰(zhàn)、挑起組織攻關(guān)“大梁”時,成立還不到一年。是什么讓這個“初生”的研究所敢于挑戰(zhàn)一件被《自然》雜志認為“遙不可及的事情”?
在昨天舉行的中國科學院“科學家精神大講堂”暨上海分院“報國講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林在題為“結(jié)晶映甲子初心照未來——紀念人工全合成結(jié)晶牛胰島素工作六十周年”的報告中提到,生化所的開創(chuàng)者們敢于挑戰(zhàn)科學難題,科研管理者充分尊重科學規(guī)律,最終勝利征服了這座科學高峰。
李林院士在“報國論壇”上做報告,重溫“胰島素精神”(文匯報記者 許琦敏/攝)
時隔一甲子,重溫“胰島素精神”,你會發(fā)現(xiàn),科學問題或許不同,但敢為天下先、攻堅克難的精神脈絡永恒。
不問“能做什么”,只問“應該做什么”
1955年,英國化學家桑格完成了胰島素一級結(jié)構(gòu)的測序工作,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測定一個蛋白質(zhì)的結(jié)構(gòu)。不過,由于受到各種條件限制,想要人工合成這個蛋白質(zhì),非常困難。當時,國際頂尖學術(shù)期刊《自然》斷言“合成胰島素將是遙遠的事情”。
1958年,桑格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同年,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剛剛獨立建所。首任所長、我國生物化學領域泰斗王應睞先生召集科研骨干開“神仙會”,研究“生化所應該做什么”。
“當時,中國科研百廢待興,條件極其艱苦,第一代生化所人并沒有為眼前所困?!崩盍终f,如果只是為了快出成果,他們完全可以因陋就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但他們卻只問“應該做什么”。
科學家在探討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李林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鉆井工人“鐵人”王進喜在大慶油田喊出一句“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這不僅是是石油工人的豪言壯語,同樣也是科學家心頭的一股勁兒。
科學問題解決了,為何還合成不出?
代號“601”,意味著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成為20世紀60年代國家第一號任務。
當時,攻關(guān)團隊首先要解決的是人工合成過程中的兩個關(guān)鍵科學問題。其中一個是,把天然胰島素拆開后再組裝起來,就看不到生物活性。為此,大家為天然胰島素拆合先后進行了200多次實驗,終于測到了活性,解決了這一科學問題。
“科學問題解決了,剩下就是堆肽鏈的技術(shù)活了?!痹谶@種樂觀情緒下,很多單位“一擁而上”,上海分院的合成團隊擴大到300多人,進行“大兵團作戰(zhàn)”。
可是幾個月后,“堆肽鏈”并沒有成功。王應睞開始反省這種“大兵團”模式。1961年,聶榮臻副總理到生化所視察,表態(tài)說:“你們做,再大的責任我們承擔,人工合成胰島素100年也要搞下去?!?/p>
于是,王應睞著手精簡生化所團隊,挑選精干專業(yè)隊伍繼續(xù)合成工作。有機所、北大化學系也采取了同樣的行動。
“重溫歷史,從前輩身上,我們仿佛看到了自己?!崩盍终f,前沿探索中不怕曲折與艱難,就怕輕敵與冒進。如何避免低水平重復、盲目擴大規(guī)模,如何抓住裉節(jié)問題堅持下去,這些在今天的科技創(chuàng)新中仍是我們時時需要警醒的。
科研人員對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進行生物活性測定
“時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黨委書記的王仲良,并不是科學家出身,但他在項目受挫時,堅定地尊重科學規(guī)律,相信科學家?!崩盍终J為,正是科技管理者的這種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的態(tài)度,為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成功提供了堅實保障。
不分上海、北京,一心一意搞中國的胰島素
1963年8月,生化所、有機所、北京大學再次協(xié)作,推進胰島素合成工作。
協(xié)作組由王應睞任組長、有機所汪猷任副組長,有機所和北京大學共同負責合成21個氨基酸的A肽鏈,生化所負責合成30個氨基酸的B肽鏈,并承擔最后A、B肽鏈組合折疊獲得活性胰島素的工作。
當時,三方約定:“不搞上海的胰島素,不搞北京的胰島素,不搞這個單位的胰島素,不搞那個單位的胰島素,聯(lián)合起來,一心一意搞出中國的胰島素?!?/p>
在李林看來,前輩門這種團結(jié)一心、共同挑戰(zhàn)科學高峰的精神,在當下的大科學時代更需要傳承,“聯(lián)合起來,一心一意,才能成就大事業(yè)”。
終于,在1965年9月17日,牛胰島素結(jié)晶在試管中折射出了清晨的陽光。很快,這一成就轟動了世界,獲得大獎無數(shù)。時任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化學組主席、瑞典科學家蒂塞利烏斯訪華后說,“中國正迅速走上科學大國的道路”,還曾邀請中國參加諾獎評選。生化所也成為許多國外政要、諾獎得主來華、來滬的探訪之地。
而此時,王應睞先生展現(xiàn)出他高尚的品格,在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任何論文、獲獎證書上,他都沒有署名。
“王應睞給生化所留下了獻身、求實、團結(jié)、奮進的所訓,對比2019年提出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老一輩學者早已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崩盍终f,先生雖然淡泊名利,但他的精神永遠被后輩銘記。
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批準將編號為355704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王應睞星”,他的名字將永久鐫刻在絢爛的科學星空中。
欄目主編:任荃 圖片來源:除注明外,均資料照片
來源:作者:文匯報 許琦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