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閱兵日,人民日報等媒體發(fā)動態(tài)致敬,內地和香港藝人紛紛轉發(fā)、換黑白頭像,表達對先烈的敬意。但很多人注意到,長期在內地發(fā)展的臺灣藝人,幾乎集體沉默。
轉發(fā)名單里,臺灣藝人寥寥無幾。吳奇隆、伊能靜、舒淇、楊宗緯、董又霖等少數幾個發(fā)了聲。文淇寫下“不敢忘”三個字,林柏叡(演過《蒼蘭訣》)發(fā)文說“和平來之不易”,后者還收到十萬多網友點贊。
但更多熟悉的面孔,全程沒有表態(tài)。賈靜雯、王心凌、陳妍希、侯佩岑都沒說話。Ella(陳嘉樺)、黃麗玲仍在更新社交動態(tài),一個分享日常,一個推廣護膚品,王心凌連發(fā)自拍,卻偏偏繞過紀念內容。
這種沉默不是偶然。背后有政治、經濟、教育多方面的壓力。
閱兵前一周,臺灣地區(qū)陸委會就發(fā)通知,明說藝人如果轉發(fā)大陸“愛國宣傳”,可能被罰五十萬新臺幣,甚至追究法律責任。
有業(yè)內人士透露,不少藝人接到暗示:“一旦表態(tài),島內工作可能全停?!?img src="http://p0.qhimg.com/t11fd4c330178bd3c76932c6c56.jpg?size=640x396"/>
這不是第一次。歐陽娜娜、張韶涵早年就因愛國表態(tài),被島內網絡攻擊,甚至威脅封殺。
反過來,從沒明確表態(tài)的藝人,比如蔡依林、吳宗憲,卻一直能接內地商演、上綜藝。
很多網友看不下去:“沉默的反而兩頭獲利,勇敢的卻遭打壓,這真的公平嗎?”
成長和教育背景也是關鍵。很多臺灣藝人從小接受“去中國化”教育,國家認同感模糊?!皭蹏睂λ麄儊碚f,有時只是市場策略,不是真情實感。
甚至有粉絲辯解:“他們本來就是臺灣人,何必強求?”一句話,道出認同撕裂的現實。教育導致的認知差異,在全球都不少見。外部壓力加教育偏差,讓不少公眾人物選擇回避歷史話題。但市場正在慢慢回應。文淇、林柏叡這些年輕演員,因為立場鮮明,很快拿到國家級文化項目合作。舒淇早年因作品歷史被質疑,這幾年堅定表態(tài),重新贏得了信任。有業(yè)內人士直言:“立場是否清晰,已成爭奪主流資源的一道門檻?!陛浾搱鲋校瑑煞N聲音吵得激烈:一方主張封殺沉默藝人,杜絕投機;另一方呼吁不要道德綁架,理解個人處境。
從文化經濟角度看,“立場門檻”正在改變娛樂行業(yè)的資源分配規(guī)則。情緒化對抗未必是最好辦法,更可持續(xù)的,或許是靠制度和規(guī)則。
比如在合作契約中明確約定表達責任,讓資源更多流向立場清晰、表里如一的藝人。像香港的葉童、孫耀威等人主動致敬歷史,公眾都支持——不是因為功利,而是發(fā)自內心。
行業(yè)制度的建設,往往比道德批判更管用。這場“表態(tài)”與“沉默”的爭議,本質是政治、商業(yè)和民族認同的三重博弈。
時間會記下每一個選擇:有人用沉默換短暫利益,有人用勇氣贏長遠尊重。越來越多大陸觀眾已經“先看立場,再評作品”。而歷史,從不辜負那些真誠的人。正如一位網友說的:“紀念不是臨時表演,是每一次選擇的積累。你寫的是正直還是歪曲,時間最后都會算清楚。”在歷史與個人利益的交匯處,每一次沉默或發(fā)聲,都在參與民族敘事和集體記憶的構建。只有那些頂住壓力、堅持真誠表達的人,才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感謝閱讀,文章資料來自于網絡若存在侵權問題或不符合實際情況聯(lián)系刪除謝謝!
關于我們|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當前域名}.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