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日,联合国大会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讨论有关巴勒斯坦问题的“两国方案”。近期,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葡萄牙、英国、比利时等西方国家已相继宣布将承认巴勒斯坦国,而德国对此显得摇摆不定。
德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犹疑,隐藏了哪些顾虑与利益?默茨政府“停止向以色列运送武器”的政策调整,是否标志着德国巴以政策出现重大转折?若德国继续停留在观望姿态,会对其自身以及中东局势造成什么影响?《凤凰大参考》特约李正东、马晓霖解读。
核心提要
1. 随着欧洲多国宣布将承认巴勒斯坦国,德国在巴以问题上的暧昧态度受到关注。德国既表示将“停止向以色列运送武器”,又对承认巴勒斯坦国显得格外迟疑。
2. 德国所谓的政策调整更像象征性政治姿态,而非实质性转变。德国希望缓解舆论压力,却陷入双重困境:无条件支持以色列是德国自二战以来历史“赎罪”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却会与美国一同成为被口诛笔伐的少数派。
3. 同时,德国又不愿彻底切断与以色列的军事纽带,它庞大的军火供应链依旧在支撑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以色列军队杀人,德国政府递刀”是既成事实。
4. 然而,德国犹疑越久,其在国际社会的信誉消耗就越严重。若德国仍停留在观望与推诿之间,不仅会丧失在联盟内外的影响力,也可能错失在国际秩序重塑中争取主动权的机会。
作者丨李正东 马晓霖
编辑丨宋东泽 胡雨凡
8日,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欧盟外交部长非正式会议上,德国外交部长瓦德富尔明确表示,暂时不会同意欧盟委员会因加沙地带人道主义局势而对以色列实施制裁的提议。
此前,德国总理默茨在与加拿大总理共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也强调,德国不会加入其他西方盟国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倡议,理由是“条件尚未成熟”。
这一立场凸显了德国在巴以问题上的谨慎态度,也与国际社会对加沙局势的广泛关注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美国之外的大多数西方国家,纷纷在政策上疏远以色列并转向同情巴勒斯坦。在全球舆论强烈谴责以色列制造加沙人道危机之际,作为欧盟的“经济引擎”和“政治双驱”之一,德国在巴以冲突中的立场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2025日,德国总理默茨在柏林举行的夏季新闻发布会上发表讲话。默茨表示,加沙地带的现状“令人无法接受”,并呼吁立即停火,并向当地民众提供全面的人道主义援助。(图源:新华社)
8日,默茨曾宣布德国将“停止向以色列运送武器”。这一突如其来的政策调整迅速登上国际媒体头条,被不少观察者解读为德国巴以政策的重大转折。
然而细究可见,德国所谓的政策调整更像象征性政治姿态,而非实质性转变,是为了缓解舆论压力而出台的策略性操作,而非根本性政策变化。本质上,德国既希望回应国内外对加沙惨状的质疑,又不愿彻底切断与以色列的军事纽带。
随着法国、加拿大等国计划在今月的联合国大会期间承认巴勒斯坦国,德国坚持“时机未到”的论调,与欧洲主流立场更加格格不入。德国暧昧态度,表面看,似乎只是与西方盟友在处理巴以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深层原因则缘于现实军火贸易利益和“犹太大屠杀”历史罪责的双重掣肘。
▎2025日,以色列军队正在杰宁用重型机械挖掘道路,摧毁基础设施和巴勒斯坦人的家园。(图源:阿纳多卢通讯社)
国际承认潮与德国的孤立立场
去月,西班牙和爱尔兰相继承认巴勒斯坦国,在西方世界尤其是欧洲阵营中迈出具有引领意义的第一步。今年以来,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先后宣布准备承认巴勒斯坦国,而巴以冲突的历史始作俑者英国则表示将有条件地加入这一行列,使中东和平进程迎来新的舆论高潮。
▎2025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以色列领导人的批评进行了反击。(图源:法新社)
承认巴勒斯坦不仅是对以色列的一种强烈不满表达,也是对巴勒斯坦民众的同情,更是对国际社会普遍支持的“两国方案”的明确背书。此外,即便部分国家暂未急于承认巴勒斯坦国,但仍强烈谴责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对记者和平民的蓄意袭击,其中包括意大利和梵蒂冈。这些强烈谴责和呼声标志着欧洲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挑战以色列此前享受的漫长“无限豁免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态度显得格外迟疑。柏林方面解释称:承认巴勒斯坦应是“两国方案”进程中的“最后一步”,而非此阶段的象征性举措。随着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一再拒绝“两国方案”,并在约旦河西岸大规模扩建非法定居点,德国的现行政策被外界批评为严重的战略误判。
▎2025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对外国媒体的记者会上仍表示将推进接管加沙城计划。(图源:新华社)
在德国国内,默茨的谨慎态度同样存在巨大争议。前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席、默克尔的长期顾问豪斯根公开呼吁德国应加入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行列。他认为,这一举措虽难以立即改变巴以冲突的局势,但作为以色列最亲密的盟友,德国的承认将在全球产生特殊象征意义。
豪斯根甚至直言,以色列正在演变为一个“种族隔离国家”,而德国若继续以历史责任为借口,忽视国际法与人权,不仅会纵容以色列的强硬政策,也将损害自身的国际声誉。
▎克里斯托夫·豪斯根(Christoph Heusgen)曾年年担任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席。
此类批评使德国政府进退维谷,既要维持与以色列的特殊关系,又不得不回应国内外对加沙人道危机的强烈关切。
德国军工与加沙的“工业化屠杀”
从默茨宣布“停止向以色列运送武器”的政策来看,其细节显示禁令仅适用于未来合同,已有的武器出口许可仍然有效。这意味着德国庞大的军火供应链依旧在持续支撑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
事实上,德国是以色列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武器供应国。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统计,2019年年间,德国为以色列提供了%的进口武器。从潜艇、护卫舰,到梅卡瓦坦克发动机、155毫米炮弹推进剂,再到运输炸药的航运服务,德国在以色列军备供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由于美国因乌克兰战争与欧洲军备扩张而难以专注中东事务,德国的零部件和军工技术已成为以色列的重要依赖。
▎2024月,以军在加沙地带作战。(图源:法新社)
在加沙战火的阴影下,德国的技术与装备正悄然成为以色列高强度军事行动的重要支撑。根据以色列调查记者尤瓦尔·亚伯拉罕的报道,以色列在战场上依赖人工智能和监控系统搜寻轰炸目标,使战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科技化与工业化特征。
而在这一模式背后,德国技术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其中,德国伦克公司生产的发动机为以色列梅卡瓦主战坦克持续提供动力,直接参与了多次致命袭击。德国制造毫米榴弹炮及其自动化装弹系统,也使以色列军队能够昼夜不息地实施高密度轰炸。
这些装备在加沙造成的“工业化杀戮”不断制造悲剧,德国军工企业被批评为冲突的间接责任方。例如,2024月,搭载伦克发动机的梅卡瓦坦克炮击导岁儿童欣德·拉贾布及其家人丧生,在同日发生的“面粉大屠杀”中,以色列军队对平民开火使用的同样是德国制造的武器系统,进而构成了“以色列军队杀人,德国政府递刀”的既成事实。
▎当地时日,加沙城一救援物资领取点在分发面粉粮食物资时遭到以军袭击,图为以色列国防军发布的事发地航拍画面。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即便在默茨宣布“停止对以色列军售”后,德国军火企业仍可通过海外子公司和合同灰色地带继续获利。例如,德国武器制造商西格绍尔依托其在美国的生产基地继续向以色列提供机枪,伦克公司则计划将部分生产线转移至美国,以便持续为以色列军事行动提供支持。
根据联合国《武器贸易条约》关于常规武器国际贸易的规定,决定性因素在于交付地而非企业归属,这一制度缺陷为德国企业规避巴以冲突的道义责任留下天然漏洞。
▎2013日,联合国代表鼓掌欢迎旨在限制价亿美元全球军售的《武器贸易条约》获得通过。(图源:Getty Images)
两难的未来:道义与现实之间
在犹疑与分裂的背后,德国始终也无法回避二战时期“犹太大屠杀”所带来的深层道德困境。支持以色列不仅是外交政策的考量,更是德国历史“赎罪”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百万犹太人的惨痛记忆被教育体系、政治话语与社会共识不断重申,使得“保障以色列的生存权”几乎成为德国国家认同的核心要素之一,并被上升为“以色列安全是德国国家利益”的举国共识。
由此,无条件支持以色列成为历届政府难以突破的红线。这一历史负罪感既长期制约着德国外交,也被以色列利用为对德国外交与舆论施加道德压力的工具,进一步限制了德国在巴以冲突与中东问题上的政策选择。
▎2024日,德国联邦议会通过了一项遏止反犹太主义及保护犹太人的决议。
然而,随着加沙人道主义灾难加剧,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种族清洗”、“战争罪”的谴责日益高涨,承认巴勒斯坦国逐渐成为全球舆论主流。德国因此陷入双重困境,若坚持例外性支持以色列,便可能背离其自诩的普世价值和人道主义原则,并与以色列、美国一同成为被口诛笔伐的少数派。若试图回应舆论关切,又难以摆脱历史记忆的枷锁,尤其是容易被以色列政府反诬“支持反犹主义”。
所以,默茨政府只能反复做出象征性姿态,既宣布停止武器出口,又批准潜艇大单;既口头强调和平方案,又拒绝承认巴勒斯坦。
这种摇摆不定使德国在欧美盟友中愈加孤立,本应发挥桥梁作用的外交地位反而被削弱。在西班牙、爱尔兰、法国、英国、加拿大和意大利等国相继推动或承认巴勒斯坦的背景下,德国的迟疑显得格外突兀,甚至动摇了其在中东议题上的话语权。
▎德国总理默茨(图源:德新社)
随着加沙危机不断恶化,若德国仍停留在观望与推诿之间,不仅会丧失在联盟内外的影响力,也可能错失在国际秩序重塑中争取主动权的机会。
未来,德国必须在两条道路之间做出选择,要么继续原地踏步,以谨慎与犹疑维持现状,要么顺应国际趋势,加入承认巴勒斯坦的行列,并重新审视与以色列的军工合作。
无论选择哪一条路径,德国都绕不开一个核心问题,历史责任是否等同于无条件支持,还是应当转化为推动和平的力量?在这一问题上,德国犹疑越久,其在国际社会的信誉消耗就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