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劳动观
石化行业从不是“笨重粗”,而是“精新专”。只要耐得住性子,打磨好技艺,照样能在管廊丛林里闯出自己的天地。
——苏灿
“我来广年了,这里包容、实在、充满激情,我和团队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8日晚,身穿工作服、佩戴三枚勋章的苏灿,站在第二届“粤讲粤精彩”理论宣讲比赛的舞台上,年的奋斗故事,诠释了新时代石油工人的硬核担当。苏灿是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州石化”)运行二部生产监督。29年来,他本磨损的笔记记录技术攻坚的日夜,项创新攻关余项“金点子”实现年增效万元,从普通操作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诠释了新时代石油工人“干是前提,也是结果”的劳动哲学。
三十本笔记炼就“装置百科全书”
1996年,技校毕业的苏灿初入炼油厂时,父母叮嘱他“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到了厂里,他每天跟在车间老师傅身后捧着笔记本,不停地写写画画——设备的性能、特点、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他通通记下来,画本设备笔记。后来,当苏灿不再捧着他的笔记本时,师傅问道:“小苏,你的笔记本呢?”苏灿指了指自己的脑袋:“以前懂得不多,得时时刻刻写下新知识,现在要尽快记在脑袋里?!?#23601这样,苏灿将装余条管线流程牢牢地记在脑海里。
2008年,苏灿成为惠州石化安全负责人后,因一次惊险的油气泄漏事故萌生研发远程操作系统的想法?!?#26377一次值班,突然‘砰’的一声巨响,一团白雾瞬间弥漫,高温高压含氢的油气泄漏了?!?#20182和师傅顶着刺鼻的气味,在浓密的油雾中,爬到多米高塔。任何一点火星,都有可能引发爆炸。最终,他们在反应器顶部找到了泄漏点,成功排除了险情。
“今天的大亚湾拥有最先进的设备,如果能开发一套远程操作系统,事故状态下不需要人去现场处置,该多好呀?!?#24403他跟团队提出这个想法时,大家直摇头:“全国都没听说过,整个系统有几百台设备,怎么设计?怎么串联?怎么理顺?”面对团队质疑,他带领成员日夜攻坚,白天现场排查问题,晚上绘图设计,半年后成功研发出全国首套“事故状态下现场无人操作系统”,使惠州石化跻身行业前列。
从“不可能”到行业首创
作为惠州石化物料平衡中心的重点装置,加氢裂化装置的安全生产与优化运行是苏灿的工作核心。他每日清晨第一件事便是通过生产运行系统监控装置状态,结合上下游需求精准指导班组优化操作。面对停工检修时反应器卸剂自燃的行业难题,他创新提出反应器出入口充氮、适时调节各床层充氮量等方法,确保卸剂全过程安全、高效完成。
2014年至今,他主导实施单元分馏塔降压操作、空气预热器改造等十余项“金点子”持续释放效益。比如,全国石化行业油品馏程调整,全靠老师傅的操作经验,时间长、效率低、成本高。为了又快又准地调整出高质量油品,他和团队将大量的油品化验分析数据输入电脑,进行海量的计算和反复地模拟。经过数百轮的测算,推导出“分馏系统产品调整操作法”,以数据建模进行科学调整、采样分析,确保产品一次合格,将油品馏程调整时间从大半天压缩小时,站上国际技术前沿。
2023年蜡油加氢裂化装置化工型改造中,他带领团队个月内完成催化剂、设备、流程的全方位升级,使石脑油收率提个百分点。其“小改进撬动大效益”理念更体现在柴油低温热回收项目上——通过增设蒸汽发生器,℃柴油余热转化𰹅.0MPa并网蒸汽,实现年增万元。这些从车间萌芽的创新,最终都成长为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引擎。
“流程熟于心,才准摸阀门”
在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苏灿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培训体系:“典型案例示范法”中,2018年分馏塔波动事件因其典型性成为核心教学标本,通过剖析事件过程帮助学员掌握复杂工况的应对逻辑;“模拟仿真训练法”依托数字化平台还原生产场景,而“岗位实地培训法”则强调“先背管线再摸阀门”的递进式训练,要求徒弟将千余条管线流程烂熟于心后再操作设备,这种“流程筑基”的模式颠覆了传统跟岗学习的碎片化弊端。
作为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他秉持“对内共享、对外脱密”原则,既通过技术研讨激发团队创新活力,又严格保护核心技术;当培养的技师在全国技能大赛获奖时,他感受到石油人精神传承的莫大欣慰。这种以身作则的管理方式——施工监护时讲解安全要点,仪表维修中传授配合技巧,设备检修时开展技术交底,使班组先后获评“惠州市先进集体”、中国海油“红旗班组”等荣誉,真正实现了“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的人才培养闭环。
(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王艳 通讯员王震 胡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