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远方的朋友,你们那里可以看见大海吗?”
“我很想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
2024年,宁波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学生杨莹到贵州省兴仁市第三中学支教,该校七年级的孩子们向浙江的中学生写下了人生第一封跨越千里的信,字里行间,饱含着山里的孩子对大海的向往之情。在浙江省各地七所中学的地理课上,这一封封来自贵州黔西南山区的明信片成了别具一格的乡土教材。从气候地形到美食名胜,从兴趣爱好到人生规划……孩子们无话不谈,隔着信纸,仿佛面对面、心连心。
浙江宁波,大海之滨;贵州兴仁,群山环绕。在这两座原本毫不相关的城市里,学生们的关系之所以变得密切起来,是因为一群大学生志愿者的支教活动。
宁波大学研究生兴仁支教团(以下简称“支教团”)年组建,2014年正式派遣。团队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择优选拔”的方式,选拔出一批又一批满腔赤诚的支教团成员,以“志愿+接力”的形式,到兴仁市开展基层乡村教育工作和力所能及的社会治理、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10余年来,支教团一直秉持着奉献与坚守的使命,扎根于兴仁市的中学校园,致力于改善当地教育水平,播撒知识的希望之种。
2024月,作为宁波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韩佳露怀揣青春梦想,带着知识和本领来到兴仁市第七中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初到兴仁市第七中学,韩佳露被委以七年级(1)班语文和历史教学任务。由于语文并非其擅长科目,面对尖子班教学重任,她内心满是不安与忐忑。
“对于我来说,历史是我的本科,但是语文这个学科的教学对我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在教学中,我不断地找寻正确的方法,在学生的鼓励以及其他老师的陪伴下,我一步一步提升了语文教学的水平?!?#38889佳露说。
“韩老师很有趣,她的课堂氛围很轻松,课件也非常有趣,经常会让我们扮演一些历史人物,她在讲完基础知识后,还会进行一些额外的知识拓展,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人物、历史朝代?!?#19971年级(1)班学生穆明福说。
累计教余班,覆盖学.5万人,投入课时万节……在兴仁,支教团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参与学校教研活动,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扎实完成教学任务。此外,支教团在保障教学核心任务的同时,积极拓展服务范围,形成“宁青行”品牌活动;创新实施“三个半小时”计划、“五必谈”等工作法,通过品牌活动提供扶助资余万元惠及近千名学子;形成“红色教育,思想引领”“科技启航,创新实践”等七个课程模块,开期相关活动,覆万余人次。
支教团志愿者充分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辅导,形成了“宁黔相愈”“Feeling树洞”等系列品牌,构建“校园—社区—家庭”的闭环志愿服务模式,为当地困难学子提供各类扶助共余万元,惠及近千名学子,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全面需求。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一所高校在一个地方坚余年开展支教活动,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情怀。为确保志愿服务薪火不息,支教团依照制定的《宁波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生支教团专项计划》,构建“理论学习—红色教育—挂职锻炼—教学见习—朋辈互促—跟踪培养”的培养培训体系。围绕时政热点,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提供为期半年,时长不少小时的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教学技能、医疗救护、体能锻炼、环境适应、心理辅导等多方面;为支教团提𱰑个月的挂职锻炼机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提𱰑个月的教学见习。志愿者完成支教任务回校后,结合支教团志愿者个人和团队实际,通过建立支教团联谊会、在校历届支教团微信群和网络交流平台等形式,加强对支教团成员的跟踪联系培养。
在此基础上,支教团集成增效,整合资源,精准对接学生需求,破解教育资源匮乏难题。扩大支教成员入选学科,支教成员所学专业从最个拓展至涵盖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历史学余个专业,助力当地学子实现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
“支教一校,辐射一地”。支教团不断拓展支教范围,从最初的一处支教点位,到如今已拥有兴仁市第三中学、兴仁市第六中学和兴仁市第七中学三处固定服务地,并参与辐射周边数个社区志愿服务点建设。每年度派遣支教人数也逐步增加,从最初人增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