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海日电(记者陈凯姿)“妈,我肚子疼,明天能不去学校吗?”“作业一会儿再写,我先玩一局游戏!”……开学第一周,暑假里“放飞自我”的孩子们一下子“浑身不对劲”:作业拖延、凌晨两点还没睡着、吃饭没胃口。许多家长犯愁,孩子是不是提前进入叛逆期了?
“开学焦虑”容易让孩子们情绪波动、身体不适。AI配图
每年这个时候,各大医院门诊都会出现这样的“开学困难户”:一想到上学就紧张,晚上心悸失眠;对着作业本发呆,总喊头痛、没力气;家长不在时,抱着手机不肯放。
“如有类似情况,说明孩子的身心可能在拉响‘适应警报’?!?#28023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心理科主治医师蔡悦提醒,从心理学角度看,开学初期的情绪波动与身体不适,本质上是“环境转换适应困难”在作祟。
假期里,孩子处于“松弛模式”,作息跟着兴趣走,负责计划、控制的大脑前额叶就像放了长假,一直处于低负荷状态。可开学意味着要立刻切换到“规律模式”,准时起床、按表上课,还要应对作业、考试、社交等压力。这种突然的转变很容易让身体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白天饭吃不下、晚上觉睡不着等问题。
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们有意识地采取符合生理规律的“温柔调整”方法。AI配图
蔡悦认为,在“心理换季”期,要引导孩子有意识地采取符合生理规律的“温柔调整”方法,让身心平稳“换档”。比如,用“生物钟缓冲法”,让孩子每天比前一天早点起床和睡觉,周末也别一下子“打回原形”,让生物钟稳定下来;也可以用“情绪日记法”,每天花几分钟写下“我在担心什么”“我能做些什么”,把模糊的焦虑变成具体的问题,再去寻找解决办法。
同时,通过给孩子增加运动量,让大脑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帮忙把焦虑赶走。还可以用“微任务启动法”引导孩子:今天把书包整理好,明天只分钟课本,后天试着做一道简单的练习题。每天像拼图般收获一点成就感,逐步过渡到学习“专注模式”。
家长应先试着理解孩子们的感受,多跟他们谈谈心。AI配图
另一方面,家长应该做孩子心理转变的“缓冲垫”而不是“加速器”。蔡悦提到,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拖延,会忍不住催促、指责,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家长不应该成为“监工”,而应该共情在先,引导在后。当孩子说“我不想上学”时,家长别着急反驳,先试着理解他们的感受,坐下来和孩子谈谈心。孩子只有觉得自己的情绪被接纳了,才愿意敞开心扉。此外,不妨尝试和孩子一起调整:全家共同建立晚间安静时段,减少电子屏幕使用,用稳定的家庭氛围影响和引导孩子,这比反复说教更能帮助他们成长。
多一点耐心和方法,让孩子们的“开学焦虑”平稳着陆。AI配图
“‘开学焦虑’通常在一到两周内会逐渐缓解。”蔡悦说,如果持续时间过长、伴有强烈情绪或躯体反应,就建议及时到心理门诊就诊和干预,相信多一点耐心和方法,孩子的“开学焦虑”终会“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