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演員劉敏濤在國家大劇院的晚會上舉著國旗,念到“孩子我?guī)慊丶摇睍r,臺下不少人抹起了眼淚。這事很快被央視和熱搜推了一波,好多觀眾說“直接破防”,但也有人覺得“太煽情”。其實這事不算復雜,就是劉敏濤在表演時加了句自己的臺詞,結果直接戳中了很多人心里最柔軟的地方。
現(xiàn)場有人哭得稀里嘩啦,有人說“想起海外打工的親戚”,也有人直截了當罵“裝什么大款”。網(wǎng)上評論分成兩派,老年人夸她“找回老一輩的熱血”,年輕人吐槽“這套路二十年沒變過”。還有人扒出她代言的品牌搜索量當天暴漲三倍,直接質(zhì)疑“是不是借愛國打廣告”。這事的關鍵點在哪呢?劉敏濤這次沒走尋常路,她念的詞是自己編的,說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現(xiàn)在想用這句話代表所有人的“回家夢”。但有些人總覺得,國旗一擺、淚水一飆,立馬成了政治任務,反而讓人反感。文化圈有人說她“剛好處在那條分界線——真感動還是假大空,全憑觀眾自己感受”。有意思的是,政策剛出新規(guī),要求愛國題材別玩虛的,得實打?qū)嵵v故事。劉敏濤這事倒成了典型案例,但接下來會不會有更多人學她,甚至玩脫了?現(xiàn)在看,觀眾最反感的不是愛國,而是“刻意表演”。就像有人說的:“要是每次愛國都像賣貨,下次誰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