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圈里不少星二代還在借著父母的名字搶資源、上綜藝,鏡頭前說著 “我是 XX 的孩子” 時,李亙卻把 “李雪健兒子” 這個身份藏得嚴嚴實實。沒人知道,這個在東京餐廳里端盤子、被客人嘲笑 “連日語都說不利索” 的年輕人,父親是拿遍金雞獎、百花獎,被譽為 “國寶級演員” 的李雪健。更沒人想到,這個拒絕父蔭的 “隱形星二代”,后來會憑一部電影入圍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用實力打了所有 “靠光環(huán)上位” 者的臉 —— 他叫李亙,不是 “李雪健的兒子”,是導演李亙。
隱姓埋名:把 “李雪健兒子” 藏進塵埃里李亙第一次被人問起 “家庭背景”,是在剛進北京語言大學的新生班會。當同學笑著調侃 “看你氣質像藝術世家的”,他只是撓撓頭:“普通家庭,爸媽就是上班族。” 沒人知道,他口中的 “上班族爸爸”,當時正在片場拍《焦裕祿》,戲里啃著發(fā)霉的窩頭,戲外是無數觀眾敬重的演員。李雪健對兒子的教育,從來沒提過 “圈子資源”。在李亙小時候,李雪健常說:“做藝術不是靠名字,是靠手里的活。你爸演得好,是因為每場戲都琢磨;你要想做這行,就得自己琢磨出東西來?!?這份教育,刻進了李亙心里。高考時,他沒找父親托關系進藝術院校,而是憑著自己的成績考上北語;后來爭取去日本留學的名額,他泡在圖書館刷雅思、寫申請材料,拿到 offer 那天,他沒跟父親說 “托人幫個忙”,而是自己背著行李去了東京。
在日本的日子,是李亙最 “接地氣” 的時光。剛去時語言不通,他找了家中餐廳打工,每天端盤子、洗碗到凌晨,時薪只有 800 日元(約合人民幣 40 元)。有次客人故意用日語刁難他,說 “你這服務態(tài)度,難怪只能在這兒打雜”,他攥著拳頭沒反駁,只是默默把盤子擦得更干凈。那時候他知道,父親查出了癌癥,治療要花不少錢,他不想再給家里添負擔 —— 堂堂 “星二代”,本可以在家當 “少爺”,卻在異國他鄉(xiāng)忍著委屈打工,只為掙夠學費和生活費。留學歸來,李亙想當導演。身邊有人勸他:“跟雪健老師說一聲,隨便給個劇組副導演的位置,不比自己從零開始強?” 他卻搖頭:“我爸的人脈是他的,我的路得自己走。” 報考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碩士時,他沒提父親的名字,筆試、面試全靠自己準備,復試時被導師問 “為什么想當導演”,他說:“想拍普通人的故事,像我爸演普通人那樣,踏實。”
從短片碰壁到長片突圍:把苦日子熬成創(chuàng)作養(yǎng)分北電讀書時,李亙是最 “軸” 的學生。別人拍作業(yè)找同學湊活演,他非要去街頭找真實的環(huán)衛(wèi)工人當主角;別人用現成的劇本改編,他熬了三個通宵寫原創(chuàng)故事。2018 年,他拍了首部短片《一夜》,講的是一個在大城市打工的年輕人,除夕夜獨自在出租屋的故事。短片沒拿到任何獎項,有人評論 “鏡頭沒新意,故事太平淡”,他沒辯解,把評論截圖存在手機里,反復琢磨自己哪里沒做好。畢業(yè)后,李亙開始籌備長片。沒有資本找他,他就自己拉投資,跑了十幾家公司,有人一聽他是 “新人導演” 就拒絕,有人問 “你跟李雪健老師關系好嗎?能請他客串嗎”,他每次都堅定地說:“我想靠作品說話,不想蹭我爸的名氣?!?最后,他湊夠了微薄的制作費,帶著劇組去日本拍《如果有一天我會離開你》—— 這部電影的靈感,就來自他留學時打工的經歷,里面有被客人刁難的委屈,有異鄉(xiāng)人的孤獨,也有陌生人之間的溫暖。
拍攝過程比想象中難。有場戲要在東京的老巷子里拍,劇組租不起專業(yè)燈光,李亙就跟當地居民商量,借家里的臺燈當補光;演員都是新人,他陪著一起琢磨臺詞,一場哭戲拍了八遍,直到演員真的代入情緒。殺青那天,他看著素材,突然想起在餐廳打工的日子,那時候覺得苦,現在才明白,那些苦日子都是創(chuàng)作的養(yǎng)分。2022 年,《如果有一天我會離開你》上映,沒做太多宣傳,卻悄悄火了。觀眾說 “這部電影太真實了,像在講我自己的故事”,影評人評價 “鏡頭細膩,情感克制,新人導演能有這樣的功力,難得”。更讓人驚喜的是,這部電影入圍了第 11 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 —— 天壇獎。要知道,天壇獎的入圍作品,大多是資深導演的力作,一個新人導演的首部長片能入選,本身就是對實力的最大認可。頒獎禮那天,李亙沒讓父親來。他獨自坐在臺下,聽到自己的電影名字被念出來時,眼眶有點紅。后來有人問他:“會不會遺憾沒讓雪健老師來見證?” 他說:“我爸知道了會開心,但他更希望看到我靠自己站在這里。”
青出于藍:不是靠名字,是靠 “踏實”如今的李亙,已經成了圈里小有名氣的青年導演。有人說他 “青出于藍”,他卻笑著說:“我爸是演員,我是導演,領域不一樣,但我們都信奉‘踏實’二字 —— 他拍戲不糊弄,我做導演也不糊弄。”李雪健很少在鏡頭前提兒子,直到有次被記者追問 “對李亙的作品怎么看”,他才難得開口:“我去電影院看了,沒告訴他??赐暧X得,這孩子沒走歪路,他拍的故事里有溫度,這就夠了。” 沒有華麗的夸贊,卻藏著父親的驕傲 —— 兒子沒靠他的光環(huán),自己闖出了一片天。對比那些靠父母資源卻 “扶不起” 的星二代,李亙的路走得慢,卻走得穩(wěn)。他沒上過綜藝,沒接過代言,甚至很少接受采訪,大部分時間都在琢磨劇本。有人問他 “會不會覺得虧,別人靠名字輕松拿到的資源,你要拼好幾年”,他說:“不虧??棵值玫降?,隨時會失去;靠自己掙來的,才真正屬于自己?!?img src="http://p0.qhimg.com/t11fd4c33019b4caef812810473.jpg?size=1279x679"/>
現在的李亙,還在拍普通人的故事。他說下一步想拍關于鄉(xiāng)村教師的電影,“像我爸演《一個都不能少》里的校長那樣,關注那些平凡卻有力量的人”。在他身上,看不到星二代的浮躁,只有對創(chuàng)作的敬畏 —— 這份敬畏,是父親教給他的,更是他自己在苦日子里熬出來的。有人說,李亙打了星二代的臉。其實他沒刻意 “打臉” 誰,只是用自己的經歷證明:真正的 “青出于藍”,不是靠父母的光環(huán),而是靠自己的雙手,把每一步都踩實,把每一個故事都拍進人心。就像他父親李雪健演了一輩子普通人,他也想做一個拍普通人故事的導演,踏實、認真,不辜負自己,也不辜負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