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202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36825些重要论述,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以五年规划(计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提炼。
“五年规划”接力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规模巨大的后发农业大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19968五”计划就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而制定的,由此开启了党以五年规划(计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序幕。
改革开放前的五个“五年计划”中,“一五”计划、“二五”计划主要围绕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建设展开;因应国内外形势变化,“三五”计划到“五五”计划的内容重点转向了“三线建设”的战备建设。总的来说,通过前五个“五年计划”所安排的一系列重大工业建设项目的落地,我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的目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与之相适应,“六五”计划从“国民经济计划”更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开始注重推动经济社会协调有序发展。同时,“五年计划”逐步实现从部门体制向国家体制的升格,并愈发规范化、制度化。年起,以“规划”代替“计划”,一字之变,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长期规划功能的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国家实施了包括央地规划协同及有效衔接、建立规划中期评估机制、强化规划成果运用等改革举措,使得五年规划愈发呈现出擘画中国现代化整体发展战略的特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建议起草组组长,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五年规划工作,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一方面,推动构建以国家五年规划为总纲的统一规划体系以及国家发展规划的实施机制;另一方面,推动国家发展规划法的立法进程。五年规划作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走向体系化、制度化、法治化,成为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主张和理论成果转化为发展实践和发展绩效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2312党中央统一领导下,通过科学制定并接续实施五年规划(计划)的方式,我们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且带有普遍意义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五年规划”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五年规划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成熟定型的治国理政方式,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面临发展基础薄弱、发展任务艰巨和发展道路探索困难等特征,决定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必要前提。中国共产党是具备强大整合与引领能力的现代政党组织,始终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战略引领作用,能够通过广泛的集思广益和科学的民主决策,形成事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可持续性的战略目标体系。而通过五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我们党将战略目标与发展政策、具体举措有机统一起来,确保党的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绩效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美好生活现实。正是这种“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连续性与政策稳定性,使得我们避免了西方多党制下的相互掣肘和政策反复,能够真正将现实利益、近期利益与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既有机统一又落到实处。
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优势。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贯穿始终。而在编制五年规划过程中,我们党通过调查研究、听取民意等方式,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盼,为科学制定和执行战略决策奠定共识基础、民主基础。例如,为起草好“十四五”规划建议,2020月月,习近平总书记接连召场专题座谈会,听取方方面面声音;首次就五年规划编制进行“网络问策”,网上留多万条。202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加强调研论证,广泛凝聚共识,以多种方式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充分吸收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
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20116年规划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从国家长远发展和人民整体利益出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同阶段,针对每一时期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基于全国一盘棋的考虑,充分动员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广泛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共识,制定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理念、战略等的制度化治国理政方式。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学习苏联经验基础上,我们党通过五年计划将极为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对国家工业化有决定意义的建设项目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生产力布局,起到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通过五年规划进一步聚焦区域协调发展、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科技攻关等关键领域和重点任务,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建设,在一些关键“卡脖子”技术领域、先进产业链领域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五年规划”展现政府、市场、社会三方的协同力量
将远大理想变成中长期奋斗目标,将人民期待变成发展规划,将发展规划变成美好现实,既需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航掌舵的主心骨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合力作用。
五年规划是党领导下有为政府的重要体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党带领人民科学制定发展战略,离不开党和政府持续实施发展规划。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要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需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长期以来,我们党在出台重要方针政策、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前,都要求有关部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落到实处。有为政府既要顺应时代之变和人民之需,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将战略、策略和举措有效贯通起来,做好宏观调控与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与民生保障等工作;又要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动员各方面力量,通过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精心编制将规划转化为各项行动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并将其变成现实,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经济发展动力、和谐的社会秩序和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通过五年规划进一步明确国家发展战略方向、工作任务、突破重点,有效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职能,弥补市场失灵和社会失灵,保障公共利益,提升人民美好生活满意度,这些都是积极发挥有为政府作用的生动体现。
五年规划推动有效市场的建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和市场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有效市场的建构,离不开信息的公开透明与充分流动,离不开政府公平公正监管规则和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五年规划把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等有机统一起来,也就给了市场和社会明晰的发展方向牵引和发展路径指引。当今中国已进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统一大市场建设是重中之重,这需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五年规划是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方式。美好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智慧贡献和集体合力。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通过公众参与机制,在规划编制及其全周期管理过程中充分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转化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充分集中民智、凝聚民心、体现民意;另一方面通过社会民生领域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推动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推动公共服务体系的全覆盖和高质量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家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和充足的信心动力,从而为活力社会的永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唐亚林 钱坤,分别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關于我們|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wǎng)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當前域名}.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