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实施以来,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扎实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的深刻回答,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深远意义。
加强党组织建设,构建坚强战斗堡垒。其一,高校亟须搭建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高校在教师党支部设置方面应当突破传统的按教研室学科设置党支部的单一模式,探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新形式。具体而言,高校可以推行“党建+业务”的多元化组织覆盖形式,将党组织建在科研团队、重大项目组、交叉学科平台上,做到科研工作开展到哪,党组织就扎根到哪,由党员带头冲锋,在科研一线啃“硬骨头”,坚持党建引领科研方向,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学生党支部设置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高校可以大力推行“党建进社区”模式,即在学生公寓成立党支部,同时结合学术社团及创新创业团队组建功能型党支部,致力于构建“专业纵向+社区横向”的立体组织网络。其二,要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化与标准化,筑牢坚强战斗堡垒。高校党委应动态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及时调整规模过大的“超大支部”和功能弱化的“空壳支部”,主动适应教学科研组织形式变化,将党支部建在创新团队、项目平台和工作一线,让党组织的“神经末梢”真正活跃起来、发挥作用。
加强党建队伍建设,提供强大工作力量。高校要建设好教师党支部,抓好“双带头人”培育?!?#21452带头人”不仅要政治过硬、有扎实的思想理论功底,且要业务拔尖、在专业领域有突出建树与影响力。高校应建立健全“双带头人”选拔、培养及激励机制,通过组织集中培训、安排实践锻炼以及开展岗位交流等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党务工作能力。专职组织员和党务干部队伍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得以扎实推进的重要力量。高校要落实好职务职级“双线晋升”政策,让党务工作者在岗位上有发展空间,工作中有保障、干事有劲头。高校也应建立健全党务干部培训体系,通过邀请专家讲学、领导带头领学以及互动点评等形式提升队伍素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高校需重视培养党建工作队伍的数字素养,让党务工作者学会用数字化手段开展党建工作,提高工作效能。党员教育管理是保证党员队伍先进性与纯洁性的重要举措。高校发展党员得严格把关,尤其要把优秀的青年教师以及学术骨干吸纳进来,优化人才成长路径。日常管理也不能松懈,高校在管理过程中要守住党员管理“岔口”,对不合格党员依规处置“出口”,教育形式可以采取学习榜样事迹、组织小组讨论以及开展实地体验等,让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推进数字化赋能,打造智慧党建新生态。党建工作搭上数字快车是大势所趋。高校应搭建集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党建平台,借助数字技术建立起“收集问题—分析研判—反馈整改”的闭环管理系统,用以专门解决党建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为了让数字党建行稳致远,数据共享与管理缺一不可。高校要打破部门之间的数据“围墙”,并搭建起上下贯通、分级分层的数据共享网络,将教务、学工、财务等不同系统的数据整合起来,实现学校、学院以及党支部三级数据互联互通。同时,高校必须严守数据安全底线,明确数据使用权限,保护好个人隐私,为党建关键数据上把“安全锁”,保证数据真实可靠、不能随意篡改。数字化教育场景创新能提升党员教育吸引力。高校可借助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开发线上红色教育展厅,让党员线上“走进”革命旧址,亲身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高校还可开发智能学习助手,如“AI伴学系统”“数字思政教师”,根据每个党员的学习需求提供一对一辅导,让学习真正变得有意思、有效果。
(刘嘉仪 周丽丽,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党委组织部)